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4-法相宗

5-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法相宗-八识规矩纂释-明-广益-第4页

五之成所作智倐然現前。故成無漏也。問。前五轉智何云第八圓明初發耶。答。以前五根是第八親相分。能變之第八有漏。而所變之五根亦有漏故。根能發識。根既有漏。識亦有漏。以五八同體故。待第八大圓鏡智初現前時。則前五根.五識俱成無漏而即轉成成所作智矣。三類分身者。謂一大化身。即千丈盧舍那。為應十地之所現也。二小化身。即丈六金身。為應二乘凡夫之所現也。三隨類不定化。謂如來誓願弘深慈悲普覆。隨諸種類有感即應。或現大身滿虗空中。或現小身種種不等。以在因中有外作用。故果上成成所作智利樂有情。示現神道種種變化引導眾生出生死苦。故云息苦輪也。
○六識頌
三性三量通三境
  此頌六識三性.三量.三境皆通也。意識緣境。分別最強。所以一切善惡皆以意為先導。意起速疾。意在言前。意善則法正。意惡則境邪。如一氣。噓之即溫。吹之即冷。似一水。寒之即結。暖之即融。但依一心隨緣轉變。故三性.三量.三境但通。五十一心所全具也。以通字貫於上下讀之。言三性者。善性則順益義。順於正理。益於自他。不善性則違損義。違於正理。損於自他。無記性則於善惡品無所記錄故。言三量者。一現量。現謂顯現。明證眾境。不帶名言。無籌度心。親得法體。故名現量。二比量。比謂比類。以於前境比度方知。故中論云。比量有三。一如本。如先見火有烟。後見烟即知有火。二如殘。如炊飯一粒熟。餘皆知熟。三共見。如眼見人從東去西。定知彼去。又如日出處則知是東。日落處則知是西。以比類而知故。三非量。謂心.心所於緣境時。錯謬分別不稱境知。名為非量。言三境者。一性境。即實根.塵及定果色。自有實種生。乃前五與第八所緣。及第六緣諸實色。不帶名言。無籌度心。亦名性境。及根本智緣真如時。亦是性境。以現證故。二帶質境。有二種。一真帶質。即以心緣心。中間相分兩頭生。挾帶本質爍起。乃體相之相。以能所同一見分。故名真帶質。二似帶質。即以心緣色。中間相分唯從能緣見分一頭變帶生起。乃相狀之相。名似帶質。三獨影境。有二種。一有質獨影。即第六緣五塵落謝影子。以托彼外質變起影相。故名有質。所變相分亦與能緣見分同種生故。名真獨影。亦名似帶質。二無質獨影。即第六識緣空花兔角及過未等所變相分。其相分唯第六同種生。以本無空華等質。故名無質。唯從識變。故名無質獨影。問。第六云何通緣三境耶。答。第六明了意識緣前五塵實境時。率爾同時。名為性境。纔落意地分別是青是黃。即名似帶質。若意識緣五塵過去落謝影子。即名有質獨影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以第六識造種種業。輪轉三界行相顯勝。故曰易可知也。
  相應心所五十一
  此頌六識五十一心所全具也。相應有四義。一時。謂王所同時而起。二依。謂王所同一所依根。三緣。即王所同一所緣境。四行。謂王所三量行相俱同。心所有三義。一恒依心起。要心為依方得起故。二與心相應。謂徧行等恒與心王相應。一類起故。三繫屬於心。以徧行等看與何心生時便屬彼心之作意等故。言五十一者。謂此第六識。六位心所俱相應故。所以能取三界生死。以業力殊勝故也。
  善惡臨時別配之
  此頌第六識與善惡心所隨時逐境。遇善則善心所與之相應。遇惡則染心所與之相應。邪正條然不相混濫。但就善惡一念起時則心所齊集。以類相從。故曰分別配之。
  性界受三恒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此頌第六識於三性.三界.三受之中恒常轉變改易。正如善時忽生一惡念。喜時忽生一憂念。改易不定。識論云。此六轉識易脫不定。故容與三受相應。皆領違順。俱非境故。領順境相。適悅身心說名樂受。領違境相。逼迫身心說名苦受。領俱非境。於身心非逼非悅名不苦不樂受。或名五受。以苦分憂。以樂分喜。故如是三受與五識相應。說名身受。與意識相應。說名心受。若惡念起時。則根本惑與隨惑相連而起。若善念起時。信等善法亦相連而起。以此染淨諸心所法相連意識。於性.界.受三恒常轉易耳。
  動身發語獨為最
  此頌第六識行相最勝。於八識中獨此識最強。以具三種思故。一審慮思。謂籌量時無造作故。名審慮思。二決定思。意既決定。有所作故。名決定思。三動發思。動謂動身。發謂發語。動身之思名為身業。發語之思名為語業。思即是業。故動發思為身語業。則前二思為意業也。具此三種思故。造善惡業此識強於諸識耳。
  引滿能招業力牽
  此頌上三業能招引.滿二果。牽引八識受生死苦也。引者謂此識能引諸識造業。滿者謂此識能引前五滿八識異熟果報。故云。一業引一果。多業能圓滿也。能招業力牽者。如與善位十一相應則為善業牽之而往人天。與根隨染位相應則為惡業牽之而往三途。如影隨形故曰牽。然其引業乃能造之思。要是第六意識所起。若其滿業能造之思從五識起。然五無執不能造業。雖造滿業亦非自能。但由意引方能造作。故五亦具善惡二性。七八二識皆不能造。無記性故。 有漏章竟。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