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4-法相宗

13-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法相宗-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唐-慧沼-第30页

不同也。准此即達自共相體。經論意別。
  問此論共相。及定心緣。常無常等。所帶相分。百法何攝。
  答一云。以無體故。百法不収。一云。法同分攝。今謂可通五蘊所攝。隨能變心。不可離心。判屬同分。同分依相似。辨多法立。而全無體。此之共相。若據緣所變相分。可言有體。親所緣緣。定應有故。亦不同餘相分體實。與見同種。義分所緣。若據本質。即是無體。定心所緣常無常等。但現觀心變。若比量心。所緣共相。但比量心。假所安立。若爾此比量心所緣共相。佛應不緣。佛地論說。佛智不緣比量共相。答作比量心。假立無異。佛智不緣。佛有遍智。緣彼有情比量之心。行解安立。所有共相。如達遍計所執。於理何失。
  問現比量心。緣自共相。與名句詮二相何別。
  答且比量言詮。即同非比量詮。二相少別。且如說聲是自相。異門說聲名差別。不要以心安立。貫通諸法之上。又現比智。通緣彼二。不爾如何云聞謂比量。於彼二相。為欲了知心想行解。貫比餘法。方名比量。所取共相。故彼差別與比量別。現約二。亦有同有別。若名句詮於色聲常無常等。現量亦緣。斯即可同。據不依名。而緣二相。此即少別實之。名詮自相。句詮差別。但依心變。無變體性。共相而轉。現量帶證。彼之二相。總名自相。即乃有別。又現量心。若起言說。所緣亦同。行解之心。名為假智。假智及詮。俱依諸法共相轉故。又現量心。尋彼名言所詮之法。雖不定計名屬義等。而作行解。亦與彼同。聲不及處。智不轉故。又復佛智。知彼體無。以遍緣故。亦與彼同。除前諸義。若五八識。在於因位。及於定心。緣於諸法。所帶相分。通有體無體。彼名句詮。所有共相。一向無體。及無分別。親證真如。如此等自相。並與彼別。准此名句所詮二相。與經所說自共二相。體亦有別。經約法體。名句所詮。所解心及想心安立。
  問假名及詮所依共相。體性是無。如何現量得與彼薩。
  答現量之心。亦緣無故。但不同散。以其名言定屬於義。義屬於言。故為現量。
  問尋名言智。既依共相。共相無體。如何得有名言熏習。能生本體。
  答尋名言智。相分非無。順行解心。能生本體。但於相上。作於色聲青黃等解。解心所緣。此之共相。體性是無。於自相上增益此故。
  問詮依共相。佛智遍緣不。
  答一云。不緣而起言說。詮依共相。佛地論說。佛智不緣此共相故。一云。佛智亦依共相。於後得智中。安立諸法。皆於法體增益相狀。不爾如何名方便智。宣說諸法。說不緣共。離於分別。假立貫通餘上方解。此之共相。不是一切皆悉不緣。不爾無常等。亦應不緣故。又若佛智。不作青等解。而說青等。便非聖言。言違想故。又不作解。及不變相。慮不假。及於無法。以彼體可直緣故。此解為勝。
  問諸門中。第六意識。於一剎那。緣十八界。意識爾時。為現為比。
  答有二解。一云通二。五識同緣。即現量心。緣五根邊。即是比量。不可五根發現智知。違論文故。
  問如何二量同一心生。
  答見分有多。成唯識論。第七卷云。見相俱有。種種相轉故。若現比二量得並生。斷常二見應但起。答二執堅猛相違。不並生。二量非執現比。得俱起。一云不定。隨五境勝。意隨彼引。縱緣五根。亦是現量。若意境雖。設五同緣。意唯比量。若二境齊。現量力勝。意隨現量。度殊不可同起。不同緣彼青黃等色。見相雖多。五同現比。故不相違。得多俱起。猶如二執境。俱執為有。故得俱起。或執無時。即唯法執。無二同起。若斷常境。執為有無。故不俱起。二解俱難。任意取捨。或緣十八界。獨頭意識緣。若與五俱。即不通慮。若獨緣者。皆是比量。即無前妨。既無文遮。此解為勝。
  問如七分別。云何雜集與大論別。
  答如成唯識抄。具廣和會。如是諸門。毛細有多。略舉一隅。餘可思准。
○十業道義林
十業道。以十門分別。一出體。二釋名。三辨相。四開合癈立。五三乘同異。六定散闕具。七界趣有無。八業道依處。九得果差殊。十問答料簡。
一出體者
此十善業道。治十不善。行相相翻。諸經論中。多相翻對明。故雜集第七云。又此身語意三業。或善或不善。善者即十善業道也。瑜伽第八云。此復二種。即善不善十種業道。所謂殺生。離殺生等。彌勒問經論云。問曰。遠離殺生者。殺生等相應聞。十地論中。亦相對說故。今業道善惡相對法。又十業道。即三業攝。成業論云。何故契經說。三業者為顯三業攝十業道。對法亦云。前三中四後三業道。隨其次第。是身語意業相。故約三業辨十業體。然體有三。一尅性體。二眷屬體。三假說體。此善不善十種業道。俱思為體。故成唯識論云。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發語思。說名語業。審決二思。意相應作動意故。說名意業。成業論亦云。業即是思。差別為性。又云思有三種。一審慮思。二決定思。三動發思。若思能動身。即說為身業。語意准知。彌勒所問經論第三云。唯心見業等。然善惡別。若動發思。為貪等起動發身語。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