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境界。故名分段。非不思議。其變易生。八地以前。若迴趣。若直往。皆以現種無明為緣。八地已上。迴趣直往。皆以種子無明為緣。以勝無漏。所資助故。不隨業勢。長短有限。非是凡夫二乘所測。故名不思議變易身。七地以前。所受猶麤。八地以去。轉勝微細。
五位地者
分段生死。既是凡受法。從無始三界九地。四生五趣。隨其業因。報位各別。若二乘人。入無餘捨。若諸菩薩。或初地捨。或八地捨。變易生死。若迴心者。學無學位。隨應初受。如初果人。若七生業。皆定受者。至第七生。方受變易。若七生業。皆不定者。即初生身。受變易生。若七生中。有定不定。定者皆受。不定不受。隨所受身。即受變易。第二果人。有三品。或受一大生。若業定者。受此生。方受變易。若不定者。厭受生故。即此身受變易生死。第三果人。若經生者。厭受生故。上業不定。可於此身。即受變易。不經生者。或生色界。方受變易。上業定故。業不定者。容於此身即受變易。若第四果。下二界中。隨在何界。即彼身中。受變易生。若獨覺者。一向在欲。雖復出在無佛世界。然由種姓力所資故。必蒙諸佛教化迴心。唯除一向趣寂種姓。如經所說。須陀洹果。經八萬劫。發菩提心。乃至辟支。經十千劫。發菩提心。或言成菩提。或言到涅槃。然以發心為其定也。謂迴心後。經八萬劫乃至十千。爾乃方至十住位中初發心住。或有說言。至十信初。雖已迴心。而樂寂心不能捨故。經八萬劫乃至十千。於修加行。放逸不進。經爾許劫。後方覺悟。進修加行。至十信初。故瑜伽論八十卷云。問若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證得阿耨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羅漢等。尚當無有所餘一生。何況當有多生相續。答由彼要當增諸奉行。方能成辦。世尊多分。依此迴向菩提聲聞。密意說言物類。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定已。能住一劫。或餘一劫。餘一劫者。此中意說。過於一劫。彼雖如是增益壽行。能趣菩提。而所修行。極成遲鈍。樂涅槃故。不如初心始業業薩。彼既如是增壽行已。留有根身。別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現。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實身。即於此界瞻部州中。隨其所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能覩。何況其餘眾生能見。彼於涅槃多樂住故。於遍遊行彼彼世界。親近供養佛菩薩中。及於修習菩提資糧諸聖道中。若放逸時。諸佛菩薩。數數覺悟。被覺悟已。於所修行。能不放逸。解云。樂涅槃故。於遍遊行。及修資糧。放逸時者。即是經八萬劫。乃至十千劫時也。被覺悟已。不放逸者。即是發心進修之時。直往菩薩。雖具煩惱。極遲唯經萬劫。得至十住初心。迴趣二乘。雖斷煩惱。八萬十千。方至十信。故云遲鈍。不如始業。上來辨迴趣人。若直往人。八地已上。一切菩薩。一向決定。受變易身。七地以前。有二種人。一者慧多。二者悲多。前人受變易。後人即不受。為欲受生化眾生故。
第六與四種生死相攝者
依無上依經。有四種生死。一方便生死。二因緣生死。三有有生死。四無有生死。方便生死者。彼經云。如十二支中。無明生諸行。即是無明住地為緣。生無漏業初生死也。因緣生死者。彼經云。如無明為緣。所生諸行。即是無明住地為緣。所生無漏業。名因緣生死也。有有生死者。經云如行所招三有果。即是無漏業所得三種意生身。無有生死者。彼云如生緣老死。即是三種意生。最後身為緣。不可思議退墮。准經合喻。雖說四種。唯一正是變易生死。總據生死因緣及體。說四種耳。非是生死體有四種。所以者何。初一是生死緣。第二是因。第三正是所生果報。第四即是最後異滅二相。又如彼分段中。有四種難。一煩惱難。謂無明愛取。變易中。方便生死。無明住地亦如是。二業難。謂即行者善不善業。變易中因緣生死。無漏亦如是。三果報難。謂即五果及生支。變易中有有生死。無漏業所感意生身。亦如是。四過失難。謂即老死。又惑業生三種。皆有遷變行苦之義。變易中。無有生死。最後退墮。亦如是。或即前三遷變行苦。為過失也。然生死言。通即並取因果。皆是流轉分故。別即唯取苦諦果報。上就別相。唯就果報。辨二生死。經就通相。總說惑業果報。為四生死。古德方便生死位。配初二三地。因緣生死。配在四五六地。有有生死。配在七八九地。無有生死。配在十地者非也。然舊攝論。約二十二無明。感十一麤重報。配四生死者。其義何耶。謂初四地。未得諦視。無漏業隱。雖有因緣。而沒其名。故從方便立生死名。五六七地。是出世位。無漏因顯。於中亦有未受果故。故從因緣受生死名。八九十地。已受變易。此三地中。雖已受果。而後更有第十一報。是故唯名有有生死。第十地出分。是最後身。此後更無受果報故。是故名為無有生死。是則配位義異。辨性義異。是故四生死。約十一報。配四三三一。於理無違。
第七會釋三種意生者
三種意生。有其二門。一通就三乘。如上所引。唯識之文。依勝鬘經。謂阿羅漢獨覺。及得自在菩薩。自在菩薩者。或初地上。已得無漏生自在故。或七地上。入無生忍位故。或八地上。得無功用故。法華論云。初地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