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5-礼忏部

16-中国撰述礼忏部-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唐-宗密-第19页

根。行相微細。須歸心〔微〕照凡聖之體。方可懺滅故。此乃後段。皆歸命毗盧發願。亦是飜類此惑。故同〔至發願〕)  願我常安始覺智  觀照其於本覺心  翻破無明根本迷  慧日明明無闇相  觀身非我為真我  觀心無念是真心  始從今日至菩提  不增不減同真際  惑業根源既已悟  有漏心成無漏心  無漏心心以自熏  所修盡入菩提道
  發願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外事裝彩咸歸壞  內身衰變亦同然  唯有勝法不滅亡  諸有智人善應察  勝法即是身中性  迷性茫茫受死生  修行欲絕死生根  佛令先且除貪恚
  恚誑諸眾生  過於信千萬  愚者不能捨  為貪恚所纏  眾生恚所誑  由依止於恚  眾生受重擔  如飲熱醎水  飲已尋復渴  須臾無暫息  愚人不善思  塵勞自焦苦
第五上
(文殊章 十四唱 三十偈 懺三毒)。
歎佛
正覺功德大智山  普達境界到彼岸  等於三世諸如來  是故我今恭敬禮  已昇境界無相岸  而現妙相莊嚴身  放於離垢千光明  彼魔軍眾咸令盡  十方所有諸世界  悉能振動無有餘  未曾恐怖一眾生  善逝威神力如是  虗空法界性平等  已能如是而安住  一切含生無數劫  成就最上大菩薩  於諸境界智無礙  與一切佛同其性
  我等徒眾(云云)南無大慈大悲(云云八禮)。
文殊章
十四唱三十一偈(令信外真正。成本起因〔地〕)此一禮准前。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問本起因地文殊師利菩薩。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坐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十萬菩薩及諸眷屬)。說於如來本起因地(從凡夫時最初根本所起之心)。清淨(離垢顛倒根垢取我垢)法行(稱法性之行也。問。適云夫求果者。先觀於因。因若不真。果還是妄。如人造真金佛象。先須辨得真金。成象之時。體無增減。故佛頂經云。苦以生滅心為因。欲求如來不生滅果。無有是處。如種豆不生粟等)。及說(及者。更〔諸〕一段意也)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如何得一發之後始終如一。免生起異念之過患)。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標以現在法眾。結以未來末世者。互影照也。即知現未俱收)。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第一 唱讚述文殊問目二偈
於是文殊從座起  威儀頂禮大悲尊  願為會中及末世(但以前之標結)  說於諸佛本因門(根本最初之因)  因若不真果亦妄  修行先要得根源(第一重問〔目〕)  及說菩提心發願(偈云并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妄情(經云諸病)永離(經云遠離)覺常存(經云求大乘者)
  佛答處四段。
  一標示真宗  二推窮妄宰  三釋成因地  四結牒問詞
  初中兩段。
第二 唱中二偈具標舉本有之覺心
(於中。先讚問許說。後正示體用)。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領初問〔目〕)。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領後問〔目〕)。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上皆讚許〔貯〕聽。此下正示體用)。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此云總持)門(欲入眾妙境界。先須了達圓覺。圓覺又能流出一切。有〔市〕入義。故名為門。准寶積云。陀羅門者。是根本義)。名為圓覺(指體也。下顯用云)。流出一切清淨(總標無法諸法)真如(理也)菩提涅槃(果也)及波羅蜜(因也)。教授菩薩(如理思惟。而反照之。一一顯現。依之修行。故云教授)。
  佛告文殊汝善哉  能於末世布慈哀  本起因源祕密藏(合二問也)  無遮(下云無遮大慈)為汝此時開(上皆讚問許說)  總持眾妙名圓覺(指體也。下三句顯用)  覺心即是聖人胎(但一念覺悟此圓妙心。即藏識中。已熏成聖種。緣未彰現於外故。如始胎也)  流出塵流無漏法  因波羅蜜(如文)果如來(菩提涅槃如來也)
第三 二 明上圓覺體用
即破障成佛。故名因也。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標舉所問)。皆依(無佛不爾)圓照(能照之智)清淨覺相(所照之理。初心未忘能所。故云相也)。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洞達真有忘空。即所修皆是法師行。若不爾者。悉非法行。故大經云。若有比丘。讀誦十二部經。是名讀誦。不名法行。乃至為人宣說。及思惟其義。是名樂說。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觀身心。乃至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寂靜。我則說之名為法行)。
  說有誦持十二部  或能宣說及思惟  大集經云非法行  法行先論本起時  一切如來本起行  皆依反照此靈知(與大集經大同小異)  方斷無明成佛道  能於三界作人師(佛也)
  上來標示真宗 此下第二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