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既發。癡想何存。決運此心悔前下劣。
上來雖以懺謝猶恐未表虔誠。今更至心重說偈曰。
三毒已除前二毒 還須相次懺愚痴 愚痴不必如禽獸 情現良由帶是非 互執有空頻闘諍 僻論因果妄情疑 棄背正緣輕正法 尊來邪教事邪師 速訪其宗相稟學 勤尋善友早歸依 滅劫多生邪見種 入佛知見正思惟
懺悔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無明貪等兩重。已如上來懺滅。業報兩事尚未懺除。但時眾疲厭。留待別時。今且修畢其餘法事)。
至心發願
願弟子等。從此懺悔三毒之後。生生世世。安住菩提之心。常修悲智行願。速入菩薩離垢之地。性不含欲。於他財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願不求。又願永離瞋恚。於一切眾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歡喜心。和潤心。攝愛心。永捨貪恨怨害熱惱。常思須順行仁慈霑益。又願永離邪見。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真。無誑無謟。於佛法僧。起決定信。乃至意業。隨智慧行。慈悲喜捨。救攝一切。
上來雖已發願。未表虔誠。今更至心重說偈言。
願我懺餘三毒後 飜作菩提三種心 大悲智願不虧危 貪愛瞋痴無起作(准華嚴宗受菩提心戒文。以大悲大智大願三心。為菩提心體也) 貪念全成大願樂 樂修一切諸善因(起信論云。樂修一切諸善行。華嚴疏。配為菩提心中大願心也。文與願樂義不異也) 瞋心變作大慈悲 悲愍有情相度脫 癡毒翻為大智慧 了達無邊妙法門 此三念念在心時 即是菩提心顯發 但得發斯三種念 自然引起六波羅 六波羅蜜藉三心 六道因緣在三毒 三毒已息三心具 六道因亡六度圓 從今乃至證菩提 世生世生無間斷 且願此生無障難 免令來世乏資糧 臨終了了不昏迷 自在隨心寄生處
發願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凡聖本同常住性 凡夫執相遂無常 六道三途逼迫身 世生世生老病死 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儀醜惡極可厭 少年客貌暫時間 不久咸悉見枯羸 假使壽命滿百年 終歸不免無常逼 老病死苦常隨遂 恒與眾生作無利 應當親近善知識 念念勒修常住因 捨無常色獲常色 受想行識亦如是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卷第四
圓覺道場禪觀法事禮懺文卷第五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第六上
(普賢章。九唱二十二偈。懺身三三四)。
歎佛
(華嚴經第五十。讚述如來出見法門)。
如來應正等覺。以無量法而得出現。非以一緣。非以一事。如來出現而得成就(總相標也)。所謂與大法雲。雨大法雨。能滅一切眾生煩惱(一也)。能起一切眾生善根(二也)。能止一切眾生見惑。能成一切智慧法寶(四也)。分別一切眾生心樂(五也)。雨大悲一味法水。隨其說法無量差別(六也)。先起菩薩諸行智慧次起緣覺諸行智慧。次起聲聞諸行智慧。次起其餘眾生有為善根諸行智慧。一味法雨。隨器差別(七也)。
普賢章
九唱二十二偈。徵釋用心(菩薩疑頓悟漸修。相一違故。佛為通之也)。
至心歸命禮 問悟修方便(云云)(後有一禮。同此餘。毗盧遮那佛准常)
於是普賢菩薩白佛言。大悲世寶末世眾生修大乘者(有正因性。能發心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過正緣聞了義)。云何修行。(指上正因正緣具者。用心之門。若未知覺性本圓。妄本如幻。即無此疑。只緣已知法空。却疑修行之義)世尊若彼眾生(指聞前段經之人也。為作四重門)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一幻幻何修問也)。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二斷滅誰修問)。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三遮不修之失)。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四請修之方便)。
此一段經有兩偈讚。
第一 三 正述經文
開示前章已頓悟 從斯已下漸修治 普賢諮問如來者 漸修頓悟似相違 既知生死皆如幻 能知之智亦如斯 云何以幻還修幻(一述幻幻何修問也) 幻滅修行復是誰(二述斷滅。誰修問) 若總不修何解脫 悟來何異昔迷時(二遮不修之下修) 願起慈悲哀末世 由開方便普令知(四請修之方便)
第二 三 別釋幻義
(幻者。謂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來動作之相。須臾法謝。還成草木。然諸經教。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術頗眾。見聞既審。法理易明。及博此方翻成難曉。今依古師。解華嚴如幻之文。法喻各開五法。喻中五者。如結一巾幻作一馬。一所依巾。二幻師術法。三所幻馬。四馬有即無。五痴執為馬。法中五者。一真性。二心識。三依他起。四我法即空。五迷執我法。下諸幻喻。皆倣此知)。
普賢舉幻彰於法 學者須知幻術功(上說幻義有五。今具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