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5-礼忏部

26-中国撰述礼忏部-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清-咫观-第95页

經(拜觀同上)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一心奉請菩提行經(拜觀同上)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灾譯。
一心奉請讚法界頌(拜觀同上)
  聖龍樹菩薩造。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一心奉請佛三身讚(拜觀同上)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一心奉請佛一百八名讚(拜觀同上)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一心奉請一百五十讚佛頌(拜觀同上)
  尊者摩咥利制吒造。唐沙門義淨譯。
一心奉請佛吉祥德讚(拜觀同上)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一心奉請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讚(拜觀同上)
  西方賢聖集。施護譯。
一心奉請讚觀世音菩薩頌(拜觀同上)
  唐佛授記寺翻經沙門釋慧智譯。
一心奉請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願文(拜觀同上)
  元甘泉馬蹄山沙門釋智慧譯。
一心奉請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讚佛法身禮(拜觀同上)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一心奉請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拜觀同上)
  大廣智不空譯讚法身法界菩提涅槃十地等妙功德。
一心奉請廣發大願頌(拜觀同上)
  以上西土宗論。
水陸道場法輪寶懺卷第六
  水陸道場法輪寶懺卷第七
一心奉請肇論(拜觀同上)  姚秦長安沙門釋僧肇著。
  宗本義 物不遷論 不真空論 般若無知論 涅槃無名論。附 上奏秦王表九折十演。
一心奉請晉僧肇法師法寶藏論(拜觀同上)  僧肇著。
  廣照空有品 離微體淨品 本際虗無品。
一心奉請大乘止觀法門(拜觀同上)  陳南嶽思大禪師曲示心要。
  先示大乘止觀。次作五番建立。第一明止觀所依。第二明止觀境界。第三明止觀體狀。第四明止觀斷得。第五明止觀作用。後更示念佛止觀。食時止觀。大小便利時止觀。
一心奉請法華經安樂行義(拜觀同上)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明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修施戒忍進禪。專意法華三昧。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偈云。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諸法本來淨。眾生性無垢。無本亦無淨。不修對治行。自然超眾聖。無師自然覺。不由次第行。釋云。無相行者。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諸餘禪定。三界次第。從欲界地。未到地。初禪地。乃至非非想處地。有十一種差別不同。有法無法。二道為別是阿毗曇襍心聖行。若安樂行中深妙禪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徧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相行。有相行者如勸發品中。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若行成就。即見普賢等。得三陀羅尼。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
一心奉請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拜觀同上)  思大撰。
  欲學法。先持淨戒。勤禪定。乃能得之。無量佛法功德。皆從禪定生。次問答釋疑。後具明四念處各各具足一切佛法。
一心奉請摩訶止觀(拜觀同上)  智者說。
  天台傳南嶽三種止觀。一漸次。即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二不定。即六妙門。今已忘失。三圓頓。即今摩訶止觀。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隥。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為三根性。說三法門。今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繫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此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眾生。大經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又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當知己用諸河之水。當知止觀。諸佛之師。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樂我淨等。亦復如是 開章為十。一大意。二釋名。三體相。四攝法。五偏圓。六方便。七正觀。八果報。九起教。十旨歸。
  初釋大意。囊括始終。冠戴初後。今撮為五。謂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一發大心者。約十種發心以簡非。發菩提心即是觀。邪僻心息即是止。約四諦四宏六即以顯是。二修大行者。勸進四種三昧。入菩薩位。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三感大果者。若行順中道。即有勝妙果報。設未出分段。所獲華報。亦勝七種方便。況真果報耶。此義在後第八重中。當廣分別。四裂大網者。若人善用止觀觀心。則內慧明了。通達漸頓諸教。如破微塵。出大千經卷。恒沙佛法。一心中曉。此義至第九重當廣說。攝法中亦略示。五歸大處者。自向三德。引他同入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