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6-嘉兴藏

21-云栖法汇---第106页

有志于学者。只是一个正念常在胸中。逢静时也如此。逢闹时也如此。凭他静闹变迁。而我这个念头断然无有移易。如是方无间断。谓之善做工夫也。岂不见古人道。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如必嫌喧取静。则境界恐无有静之时。亦无有静之处。夫求静者莫如居深山之中。然深山静矣。而樵斧闻于隔云。牧笛鸣于斜照。则耳畔又安能静也。然樵斧牧笛。或可屏绝之。使不交于吾耳。至于清宵而猿啼虎啸。白昼而鹊噪鸦鸣。则耳畔又安能静也。然猿啼虎啸鹊噪鸦鸣。或可驱逐之。使不交于吾耳。至于狂风起而万窍怒号。迅雷发而千山震撼。则此时嫌喧取寂者。将屏绝之耶。驱逐之耶。以此推之。境界决无有静之时也。决无有静之处也。学人但患志不猛烈耳。存一猛烈之志。则何之而不可。
问。一心称名时又着求生。不几二念乎。
答。求生。须于早晚发愿时。若称名时。一心一念。不可夹杂。譬如举业家。读书作文其行也。其所以读书作文者为何。要中举中进士其愿也。
已上俱未详问人。
儒家之悟与佛家之悟虽则无异。然根本枝叶自有浅深。
修行若不向般若上用功。则虽禅定亦化为福。福是有漏之因。天福亦有时尽。
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故人先宜看教。
宗是佛心。教是佛语。
端坐念佛。恐心难摄。不若经行。
参念佛是谁。须是有真疑起。真疑未起。且默念去。
净土非无日月。但佛光大日月为佛光所掩。
天竺语往往是倒说。如祴衣则曰衣祴。到彼岸则曰彼岸到。
楞严最有次第。故人宜看。
禅定人。虽愿力不深。亦能往生。然修净业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人心如破屋。妄想如贼。东逐则西来。南逐则北来。
今人能断百思想。已便好了。
宗门语。如世人捉呆。不可作实法会。
庞居士虽见地高于王龙舒。然龙舒实行亦自的确。大庄严论虽未了义。却有益于人。
古人棒喝。适逗人机。一棒一喝便令人悟。非若今人以打人为事。
此云佛法须让老僧。彼即礼拜。可见不在神通。通不是道。有道自有通。有通未必有道。只论神通。则神有通。鬼亦有通。道如官。通如车旗服饰。求通原有法。今日追忆往日。往日又追忆。则他生可知。然非是道。
抹杀一蚂蚁。复受一蚁身。彼业未尽。何能转生他道。众生都然。徒令受此杀苦。
法灭之际。人举一茎草。便成枪刃。可以杀人。此时诸法已灭。止留弥陀一句救人。人有念得一句全者。便为世间师。
朱紫阳辈都是贤者。即有异同。彼亦不瞋其人。然不可过为贬驳。
不乱之心。即是无住之心。
观经中说佛身广大。人多不信。如蚂蚁穴中那知世上有水牯牛。天人已自身长无量弥勒下生时。人亦身长数十丈。
草木都为鬼神所栖。上各有宫室。在人自不见耳。故木不可轻伐。
在家人教弟子只是耕读。不必定要望以富贵。
人家小儿打爷骂娘。反说他乖。非是教子之法。
念佛法门。说是权则可。说是偏则不可。
如李卓吾作用。恐有害于佛法。无益于佛法。
宫刑不知起于何时。世有尧舜之君方能去。
衙门禁讲。即便撤讲。乃是守法。中止亦何害。
已上并未详问语。
开示
普劝念佛
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见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一劝极闲人念佛。婚嫁都毕。子孙克家。安闲无事。正好尽心尽力念佛。每日念几千声。乃至几万。
一劝半忙闲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闲。虽不极闲。亦可忙时治事。闲时念佛。每日念几百声。乃至几千。
一劝极忙人念佛。勤劳王事。奔波家业。虽无闲时。也须忙里偷闲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间。或念几百。
普劝念佛往生净土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又观经言。念佛之人。生彼国者。莲分九品。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繇。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