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6-嘉兴藏

83-大藏一览---第113页

即灭无灭。亦复如是。故宝藏论云。若言其生。无状无形。若言其灭。今古常灵。又云。是以斩首灰形。其无以损生。金丹玉液。其无以养生。故真生不灭。真灭不生。可谓常灭。可谓常生。其有爱生恶灭者。斯不悟常灭。爱灭恶生者。斯不悟常生。华严疏云。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无生之生。业果宛然。是知若即念存有念。即是常见。离生求无生。即是断见。皆不达实相无生无灭之理。若正了无生。则无生无不生。岂定执有生无生二见乎。
○又云。玄道者。不可以设功得。圣智者。不可以有心知。真谛者。不可以存我会。至功者。不可以营事为。忘言者可以道合。虚怀者。可以理通。冥心者。可以真一。遗智者。可以圣同。虽云道合。无心于合。合者合焉。虽云圣同。不求于同。同者同焉。无心于合。则无合无散。不求于同。则无异无同。超非于百非之外。非所不能非焉。忘是于万是之前。是所不能是焉。是所不能是则无是矣。非所不能非。则无非矣。无异无同。则怨亲不二。无非无是。则毁赞常一。是以忘言者。舍筌蹄也。虚怀者。离取着也。冥心者。不己见也。遗智者。泯能证也。若运心合道。则背道。若起念求同则失同。若为是所。是则没是。若为非所。非则沉非。但得直下无心。则同异俱空。是非咸泯。斯泯亦泯。兹空亦空。此犹寄言。因迹对待。若得绝待。顿悟一心。唯契相应。不俟更说(车字函第七卷)。
虽然迷悟之本同  争柰时节之有异
又云。究之于心。尘劳为菩提之妙用。失之于旨。常乐作生灭之苦轮。故知染净非他。得丧在我。似手反覆。如人醉醒。何者。反亦是手。覆亦是手。要且反时非覆时。覆时非反时。然俱不离手。醉亦是人。醒亦是人。要且醉时非醒时。醒时非醉时。然不离醉有醒。亦不即醉是醒。如迷亦是心。悟亦是心。要且迷时非悟时。悟时非迷时。然迷悟非别。即时节有异。唯在般若转变临时。一体匪移。千差自别。迷之枉遭沉没。念念成凡。悟之本自圆明。心心证圣。(肥字函第五卷)。
先修后悟功生灭  已悟方修用不虚
又云。学人问本净和尚云。师还修行也无。对云。我修行与汝别。汝先修而后悟。我先悟而后修。是以若先修而后悟。斯则有功之功。功归生灭。若先悟而后修。此乃无功之功。功不虚弃。若具智眼之人。岂得妄生叨滥。况似明目之者。终不堕于沟坑。古人云。一生可办。岂虚言哉。(侈字函第三卷)。
持诵品
为何言教戒休看  秪恐牛皮遭觑破
宗镜。问。若欲明宗。只合纯提祖意。何用兼引诸佛菩萨言教。以为指南。故宗门中云。借虾为眼。无自己分。只成文字。圣人。不入祖位。答。从上非是一向不许看教。恐虑不详佛语。随文生解。失于佛意。以护初心。或若因诠得旨。不作心境对治。直了佛心。又有何过。只如药山和尚。一生看涅槃经。手不释卷。时有学人问。和尚寻常不许学人看教。和尚为什么自看。师云。只为遮眼。问。学人还看得不。师云。汝若看。牛皮也须穿。且如西天第一祖师。是释迦牟尼佛。首传摩诃迦叶为初祖。次第相传迄至此土六祖。皆是佛弟子。今引本师之语训示弟子。令因言荐道。见法知宗。不外驰求。亲明佛意。得旨即入祖位。谁论顿渐之门。见性现证圆通。岂标前后之位。若如是者。何有相违。且如西天二十八祖。此土六祖。乃至马大师。忠国师等。并博通经论。圆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诚证。终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陈。是以绵历岁华。真风不坠。以圣言为定量。邪伪难移。用至教为指南。依凭有据。故圭峰云。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达磨过来。以楞伽经印众生心。楞伽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心为宗者。即心即佛。无门为法门者。达本性空。性无有相。亦无有门。时有禅客问曰。阿那个是佛心。师曰。墙壁瓦砾。无情之物。并是佛心。禅客曰。与经大相违也。经云。离墙壁瓦砾无情之物。名为佛性。今云一切无情之物。皆是佛心。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人即别。悟人不别。禅客曰。又与经相违也。经云。善男子。心非佛性。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未审此意如何。师曰。汝自依语不依。义。譬如寒月结水为冰。及至暖时。释冰成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汝定执无情之物非心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故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今且问汝。无情之物。为在三界内。为在三界外。为复是心。不是心。若非心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若是心者。又不应言无情无佛性。汝自违经。我不违也。
○若欲研究佛乘。披寻宝藏。一一须消归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执义上之文。随语生见。直须探诠下之旨。契会本宗。则无师之智现前。天真之道不昧。如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知教有助道之力。初心安可暂忘。细详法利无边。是乃搜扬纂集。(禄字函第一卷)。
详夫看教。应验甚多。山笔海墨。书亦不尽。今且略引金刚华严二典数则。庶使未闻者闻。
虚空写处堪逃雨  屋宇俱焚不坏经
益州新繁县。王李村。隋时有书生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