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6-嘉兴藏

83-大藏一览---第24页

。惧夺吾位。即化为鹰。边王作鸽。趣王足下。恐怖告曰。哀哉大王。吾命穷矣。王曰。莫恐。吾今活汝。鹰寻后至。云鸽此来。鸽是吾食。愿王见还。王曰。鸽来逃命。终始无违。苟欲得肉。即当相与。鹰曰。唯愿得鸽。不用余肉。王曰。以何等物。令汝置鸽。欢喜而去。鹰曰。若王慈惠。悯众生者。割王肥肉。而以易鸽。吾当欣受。王乃大喜。自割髀肉。对鸽称之。令与鸽等。鸽之愈重。割身肉尽。故未能敌。疮痛无量。王以慈忍。又命近臣曰。杀我称髓。令与鸽等。吾奉佛戒。济众危厄。虽有众恼。由如微风。焉能动太山耶。鹰复本身。稽首问曰。大王何志。苦恼若兹。曰。吾不志天帝释。及飞行皇帝。吾观众生。没于盲冥。誓愿求佛。救度彼众。帝释惊曰。我谓大王欲夺吾位。是以相试。王曰。使我身疮瘳复如旧。志常布施。天药傅之。疮痍顿愈。稽首绕王三匝。欢喜而去。(灵字函第十卷)。
竭析全躯书一偈  求闻半偈舍全躯
智度论云。释迦文佛。为菩萨时。名曰乐法。时世无佛。不闻法语。四方勤求。了不能得。尔时有魔变作婆罗门语。我有佛所说一偈。汝能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血为墨。书写此偈。当以与汝。乐法念言。丧身无数。不得是利。即自剥皮曝之令干。欲书其偈。魔便灭身。佛知至心。即从下方涌出。为说深法。得无生忍。(立字函第九卷)。
涅槃经云。过去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遍求经典。不闻名字。雪山坐禅。精修苦行。释提桓因。变作罗刹。形甚可畏。唱过去佛所说半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说已便住。是苦行者。闻此半偈。心生欢喜。四顾无人。唯见罗刹。而作是语。适所闻偈启悟我心。罗刹说耶。或非说耶。他答我言。我不食来。已经多日。饥渴所迫。心乱谬语。非我本心之所知也。我复语之。汝所说者。义犹未备。若能为我说是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刹答曰。汝但念法不念我饥。实不能说。我即问言。所食何物。答。所食者。唯人暖肉。及所饮者。唯人热血。我语。但为全举是偈。当以身施。罗刹答言。谁当信汝。为八字故。弃所爱身。我即答言。舍不坚身。得金刚身。诸佛菩萨能证是事。罗刹即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语。汝已闻具足偈义。当施我身。时我踊跃。若石若树。处处写已。即上高木。自投而下。罗刹复还帝释之身。接我置地。以是因缘。超十二劫。在弥勒前。成就菩提。(一字函第四卷)。
施虽多而获福少  施虽少而获福多
菩萨本行经上云。贤者须达。居家贫穷。至信道德。往佛听法。佛问。在家之士。当行布施。不布施也。须达白佛。当行布施。多施耶。少施耶。以好意施耶。不好意施耶。佛言。所施虽多。而获报少。所施虽少。而获报多。何谓施多而获报少。虽多布施。而无至心。无恭敬心。不大欢喜。贡高自大。所施之人。信邪倒见。非是正见。不得快士。所施虽多。而获报少。犹如耕田。薄地之中。下种虽多。收实甚少。何谓施少而获大福。所施虽少。欢喜心与。清净心与。恭敬心与。不望报。与所施之人。复得快士。佛及辟支。沙门四道。应正见者。所施虽少。获报弘大。犹如良田。所种虽少。收实甚多。(器字函)。
又般若经云。何多行布施。摄受少福。少行布施摄受多福。若诸菩萨。虽经殑伽沙劫。恒舍无量珍财。施诸有情。亦不回向无上菩提。愿与有情。皆同证得一切智智。如是菩萨。多行布施。摄受少福。若诸菩萨。虽经少时。施有情类。少分财物。而能回向无上菩提。如是菩萨。行少布施。摄受多福。(珍字函第九卷)。
论其先苦而后乐  复有先乐而后苦
增一阿含经云。比丘问佛。以何因缘。先苦后乐。先乐后苦。先苦后苦。先乐后乐。佛答。若人百岁之中。作诸功德。或百岁中。造诸恶业。彼于异时。或冬受乐。或夏受苦。如少时作福。长时作罪。后生之时。少时受福。长时受罪。若少时作罪。长时作福。后生之时。少时受苦。长时受乐。若复少长常作功德。分檀布施。彼于后生。先后皆乐。又云。若有人生卑贱之家。然无邪见。以知昔日施德之报。感得富贵。不作施德。恒值贫贱。能改所作。后生饶富。是谓先苦后乐。或有人生豪族之家。然彼邪见。与边见相应。后生地狱。若得为人。在贫贱家。是谓先乐后苦。或人先生贫贱之家。然怀邪见与边见。后生地狱。若贫贱家。是谓先苦后苦。或人先生富贵之家。敬重三尊。恒行惠施。后生人天。恒受富贵。是谓先乐后乐。(馨字函第一卷)。
或有身乐心不乐  或复心乐身不乐
增一阿含经云。或有人身乐。心不乐。或有人心乐。身不乐。或身心俱乐。或身心俱不乐。若作福凡夫。于四事中。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无所乏短。但不免三恶道苦。是谓身乐心不乐。若阿罗汉。不作功德。于四事供养之中。不能自办。但免三恶道苦。是谓心乐身不乐。若凡夫人。不作功德。不得四事供养。复不免三恶道苦。是谓身心俱不乐。若作功德阿罗汉。四事供养。无所短乏。复免三恶道苦。是谓身心俱乐。(馨字函第一卷)。
或施有果而无用  或施有用而无果
弥勒所问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