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即有情。六凡法界。情世间也。无情。即刹土。五大法界器世间也。同圆。共证也。种智。即佛果。四圣法界。觉世间也。华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严云。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圆觉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杜顺和尚曰。情与非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故愿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也。此名向事向理。亦即回自向他。回因向果。举一全收也。言回事向理者元由理具方有事用一切修证。不出理性。众生强执。计是有为。今回此心向于实际也。回自向他者。昔迷理遍凡所修善庄严自身。及己眷属。今顺本性。回向众生也。回因向果者。一毫善种。三业熏修。不趣二乘。宁滞三有。修既顺性。则成缘了二因。因必显真。同归究竟。是名回因向果也。此三种回向。一切菩萨共修。是故行人。依此回向也。其发愿是总。回向是别。回向必以大愿为体。故回向则必兼发愿。然发愿必以回向为用。故发愿则必兼回向也。愿无向不成。向无愿不显。如发心修道若无愿力相助。犹苗而不秀。如发愿利生。若不回向佛果。犹秀而不实。故发愿须兼回向也。大论云。以此福德。回向佛果菩提者。为度众生故。为得无量佛法故。如人以少物上王得报甚多。又如回声入角。其音甚大。故回向者得大利益也。又妙臂菩萨经云。或献香华灯涂赞叹供养。乃至持戒。精进礼诵修行一切善法。皆悉回向佛果菩提若回向人天。未免诸苦。若回向二乘。秪能自度若回向菩萨尚未究竟。唯是佛果菩提。诚为归趣。宝所。譬如众流。皆归于海既入海已。咸同一味。是故总结回向于妙觉果海也。所谓千山势到岳边止。万派声从海上消。则此然禅师愿文。圆里十虚遍周法界。能依教行持者。所获胜益。非浅鲜也。释文已竟。
礼佛发愿文略释(终)
跋
右此怡山愿文。虽则四百八十八字而功高九界德备五乘。权实双彰。事理一贯。其心最大。其愿最广。不可视为泛常。惟是课诵边事。譬如摩尼珠王随众生心。应用无尽。智者得之。则雨众宝普济贫穷。愚人得之。但贸衣食。自利而已。斯文亦然。凡修学者先须体会其意令起殷心。然后如教行持发弘誓愿。而所求必应。所获必胜也。愿我同志幸毋忽焉。
癸巳夏安居书玉阁笔识
事义
实相身
(谓凡圣情尽。人法双忘。离一切相。故名实相)。
法门身
(谓自性清净。名净法身。说法被机。名法门身)。
性念处
(谓念自性染污。缘理断结。解空直入。除自性过故)。
共念处
(谓念事理正助。兼修无碍。三明八解。十八神变圆满具足故)。
缘念处
(谓缘念三藏。及世间经书。无不通达故)。
择灭无为
(择。即拣择。灭。即寂灭。无为。即真空。谓用智拣择四圣谛法。远离见思烦恼。证寂灭真空理故)。
胜义正法
(谓三乘道果也)。
世俗正法
(谓法律教戒也)。
正因佛性
(谓。佛性有三。一。在自性。名正因佛性。二。引出性。名缘因佛性。三。至得果。名了因佛性)。
分段
(谓界内支形分段故)。
变易
(谓界外改粗形为细质。易短寿为长年故)。
蒂
(音嘬。蒂芥。小鲠也)。
遍执
(谓遍一切诸法。而起执着故)。
真常
(谓真如佛性。无生无灭故)。
随烦恼
(随者随其根本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由自类俱起。遍染二性。遍诸染心。此之三义皆具。名大随具一。名中随。同无。名小随)。
声闻缘觉菩提
(声闻但乐自利以求解脱名声闻菩提缘觉但起心念。观诸缘法。名缘觉菩提)。
识息暖三
(唯识云。谓寿暖识三。暖即阿赖耶相分色法。身根所取故。此识种子名寿。以能生识故。现行是识。执持为义故由此三法。更互依持。相续而为命也)。
道种智
(谓知十法界诸道种故)。
正道
(六度行也)。
助道
(三十七品助道法也)。
临济参大愚
(临济义玄禅师参大愚。愚问甚处来济云。黄檗来。愚曰。黄檗有何言句。济云。弟子问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有过无过。愚曰老婆心切。为汝彻困。更问有过无过。师于言下大悟)。
夹山见船子
(夹山善会禅师上堂因语不契道吾指见船子。子问大德住甚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子曰。不似似个甚么。山曰。不是目前法。子曰。甚处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子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厥。山无语。子曰。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子曰道道。山拟开口。又打落水。山于此大悟)。
道慧道种慧
(谓见道实性中。得闻佛知见。名曰道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见。名道种慧)。
一切智一切种智
(谓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即悟佛知见。故名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种种相貌皆知。即入佛知见。故名一切种智)。
檀满
(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