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故。佛即广为说集。一切福德三昧。最胜闻法。得无碍辩。得辩才已。为诸众生。广说妙法。令无量众生。住三乘道。经千岁后。而乃命终。生净名王普无垢国。由敬法故。今得成佛。

  法师部

  华严经云。譬如金翅鸟王。飞行虚空。安住虚空。以清净眼观察大海龙王宫殿。奋勇猛力。以左右翅。博开海水。悉令两辟。知龙男女有命尽者。而撮取之。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安住无碍虚空之中。以清净眼观察法界一切众生。若有善根已成熟者。奋勇猛十力。止观两翅。搏开生死大爱海水。除灭一切妄想颠倒。安立如来无碍之行。

  谤罪部

  敬福经云。善男子。经生之法。不得颠倒。一字重点。五百世中。堕迷惑道中。不闻正法。又大集经云。若有众生于过去世。作诸恶业。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为作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闇藏他经。由此业缘。今得育报。又大般若经。佛言。诸善男子女人等。书写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时。频申欠呿。无端戏笑。互相轻凌。身心躁扰。文句倒错。迷惑义理。不得滋味。横事欻起。书写不终。当知是为菩萨魔事。又大品经云。是人毁呰三世诸佛。及一切智。起破法业。因缘集故。无量百千万亿岁。堕大地狱中。是破法人辈。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如是遍十方狱。受无量苦。复至十方他国土。生畜生中。受破法罪业苦。或得人身。生育人家。生旃陀罗家。生除厕担死人种种下贱家。若无眼。若一眼。若瞎眼。无舌。无耳。无手。所生之处。无佛。无法。无佛弟子。何以故。种破法。业积集厚故。又涅槃经云。若有不信是经典者。现世当为无量病苦之所恼害。多为众生所见骂辱。命终之后。人所轻贱。颜貌丑陋。资生艰难。常不供足。

  感应缘(十验)

  晋济阴丁承。字德慎。建安中为凝阴令。时北界居民。妇诣外井汲水。有番人长鼻深目。左过井上。从妇人乞饮。饮讫。忽然不见。妇则腹痛。有顷。率然起坐。梵语。索纸笔作书。得笔便作胡书。横行。或如乙。或如巳。满五纸投着地。教人读此书。邑中无能读者有一小儿。十余岁。妇即指此小儿能读。小儿得书。便梵语读之。观者惊愕。以白德慎。德慎欲验其事。即遣吏赍书诣许下寺。以示旧番。番大惊言。佛经中间亡失。道远忧不能得。虽口诵不具足。此乃本书遂留写之。

  晋周闵。汝南人也。晋护军将军。家世奉法。苏峻之乱。都邑人士。皆东西波迁。闵家有大品一部。以半幅八丈素。反覆书之。又有余经数台。大品亦杂在其中。既当避难。单行不能尽持去。犹惜大品。不知在何台中仓卒应去。不展寻搜。徘徊叹吒。不觉大品忽自出外。闵惊喜。

  晋董吉者。於潜人也。奉法三世。至吉尤精进。恒斋戒。诵首楞严经。村中有病。辄请吉读经。所救多愈。同县何晃者。亦奉法士也。咸和中。得山毒之病。晃兄惶遽。驰往请吉。董何二舍。相去七十里。复隔大溪。五月中大雨。晃兄初渡时。水尚未至。吉与期投中食。比往而山水暴涨。不复可涉。吉迟回叹息。坐岸良久。必欲赴期。乃恻然发心自誓曰。吾救人苦。不计躯命。冀如来大士。当照乃诚。便脱衣。以囊经戴置头上。迳入水中。量其深浅。乃应至颈。及吉渡。正着膝耳既得上岸。失囊经甚惋恨。进至晃家。三礼忏悔。流涕自责。俯仰之间。便见经囊在高座上。吉悲喜取看。邑邑如有湿气。开囊视经。尚燥如故。于是村人一时奉法。

  周祖灭法。经籍从灰。以后年中。忽见五六如茵大者。飞上空中。飘飘上下。朝宰立望。不测是何。久乃翻下。视乃是大品经之十三卷。

  陈严恭。年弱冠。请于父母。愿得五万钱。往杨州市易。父母从之。恭船载物。去杨州数十里。江中逢一船。载鼋将诣市卖之。恭念鼋当死。因请赎之。谓鼋主曰。我正有五万钱。愿以赎之。鼋主喜。取钱付鼋而去。恭尽以鼋放江中。其鼋主别恭。行十余里。船没而死。是日。恭父母在家。昏时。有乌衣客五十人。诣门寄宿。并送钱五万。付恭父母曰。公儿杨州附此钱归。愿依数受也。父怪愕恭死。因审之。客曰儿无恙。但不须钱。故附归耳。恭父受之。后月余恭还家。父母大喜。既止而问附钱所由。恭答无之。父母说客形状。及付钱月日。乃赎鼋之日。于是知五十客。皆所赎鼋也。父子惊叹。因共往杨州。起精舍。专写法华经。庄严清净。杨州道俗。共相崇敬。号为严法华。

  隋大业中。有客僧行至太山庙来寄宿。庙令曰。此别无舍。唯神庑下可宿。然而比来寄宿者辄死。僧曰无苦也。不得已从之。为设床于庑下。僧至夜。端坐诵经。可一更。闻屋中环佩声。须臾神出。为僧礼拜。僧曰闻此宿者多死。岂檀越害之耶。愿见护之。神曰愿师无虑。僧因延坐谈说。问曰闻世人传说云。太山治鬼宁有之耶。神曰有之。岂欲见先亡乎。僧曰有两同学僧先死愿见之。神问名。曰一人已生人间。一人在狱。罪重不可唤来。若师就见可也。僧因起出。不远而至一所。多见庙狱火烧。光焰甚盛。神将僧入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