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6-嘉兴藏

257-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第39页

经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卷第七
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
唐 圭山大师宗密 述疏
宋 长水沙门子璇 录记
清荆溪后学沙门行策会编
○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向说圣人无为法不可取说云何声闻各取自果如证而说。
初二句指疑起处此从第三中来不可取说者以前文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云何下结成疑也前云一切贤圣通于三乘故疑声闻得果是取如初果人证自初果亦自说言已证初果等。
●二依经断疑四如疏列。
○断之文四初入流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问意云于汝意中如何汝谓须陀洹人作念云得须陀洹果不答言不也征意云若如是者以何义故得名须陀洹释意云但约不入色等境界即名须陀洹。
●疏三初正释经文。
须陀洹此云入流入圣人流故亦云预流预圣人流故只由不入六尘名入圣流不是别有所入故论云圣人得果不取一法不取六尘境界故名逆流乃至罗汉不取一法以是义故名阿罗汉。
入流者四果名为圣人今从凡夫创入圣类故流类也预厕也只由下释得名所以入者取着义若取六尘即滞凡流不取六尘名入圣流是知功过在人不在六尘境界据此则何有别法而为所入耶论云下引证上义不取一法者不唯六尘也名逆流者逆凡流也谓若取六尘即入凡流逆圣流既不取着即入圣流逆凡流也乃至下例明余果初果尚尔况余果耶。
●二商较果证。
然非不取无为自果但于证时离取我等烦恼是故无如是心我能得果若起如是心我能得果即为着我等。
或问既皆不取应亦不证故此释也但于下转释意明但无取心非谓不证若起下反明凡夫着我既由起心圣人无我必不起也。
●三结断疑情。
故知得果是不取义何得疑云是取。
空生本谓证果是取故生疑今明无取方成证义永异所疑也若准断疑斯文已毕以四果是小乘贤圣修证行位是故经中具而明也然此四果复有四向谓向于果故即须陀洹向等于四果之中初为见道次二修道后一无学道且初修行得入见道谓十六心断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别粗惑得初果证谓三界各有四谛每谛下各有烦恼即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四谛之下或具或阙故成八十八使杂心论云苦下具一切集灭除三见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恚谓初句即欲界苦谛下全具十使次句即集灭二谛下各除三见即身边二见及戒禁取所以除此三者缘身是苦本观苦已断身见边见依身而起故亦随亡无戒禁取者以集谛不计非道为道灭谛又非修位是故皆无戒禁取道当修位却或有之故不除矣故云道除于二见不除戒禁也由是苦下具十集灭二谛下各七通前即二十四道谛下八合三十二后句云上界不行恚即于二四谛下各除一瞋每界各有二十八共成五十六兼下欲界三十二即都合为八十八也云何十六心谓欲界四谛下各一忍一智以成八心又合上二界为一四谛类下欲界观断亦各一忍一智以成八心二八即为十六心也忍即无间道是正断惑时智即解脱道是断了时所谓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乃至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断至十五心道类智忍名初果向至第十六心道类智时名证初果入于见道为须陀洹分别粗惑一时顿断犹如劈竹三节并开即以见谛八智为初果体初果行相略明如是余之三果伫见次文。
○二一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问答及征意皆同上释意明斯陀含者但于人间天上一度往来虽复往来实无往来之者只约此义名斯陀含。
斯陀含此云一来断欲界六品修惑从此命终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得阿罗汉果故名一来而实无来者已悟无我谁能往来。
断惑者谓欲界修惑有四即贪瞋痴慢此是俱生细惑任运起者障于修道以难断故分为九品所谓上上乃至下下此九品惑二三果人断之断至五品名二果向断六品尽名第二果故俱舍云断至五二向断六一来果一往等者以九品修惑能润欲界七生谓上上品润两生次三各一生次二品共一生下三品共一生今断六品已损六生犹残下三品润欲界一生是故一往天上更须一来人间受生断余惑也便得等者问据此次第合是第三云何僭言便得罗汉答所言便得罗汉等者非谓逾越不证第三但约欲界惑尽往而不来望一去说故云便得等也不若改便得为直至何也余下三品一生断尽便往罗汉即不须前来和会也故名下结成第二果即以见道八品无为及修道六品无为为此果体无我等者由无我故不计去来非谓不去不来但不计去来之者其犹鲁般匠士刻木为人虽复驱使往来实无情虑所计。
○三不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问答征意亦同上释意云阿那含者一往天上更不再来虽尔不来亦无不来之者但约此义名阿那含。
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断欲界九品修惑尽命终一往天上更不还来下界故云不来而实无不来义同前释。
不来不还盖是一义断惑等者谓前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