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大义。必不容更论小小虚名虚位矣。问。菩萨戒法。不坏俗谛。此理诚然。如前所云在大则大。在小则小。亦可例云在真则真。在俗则俗。今出家人。既受菩萨戒法。则见君父主人。亦可还同俗法否。答。前云在大则大。在小则小者。以大小虽殊。总称比丘故也。今欲例云在俗则俗者。汝不复为菩萨比丘沙弥。竟为菩萨优婆塞耶。若汝实为菩萨优婆塞者。便不复入沙弥比丘之数。云何又得徧同大小二众叙戒次耶。若欲以优婆塞身。杂入沙弥比丘之列。则大坏出世之相。既菩萨戒不坏世相。岂可反坏出世相耶。不知世出世相。皆名俗谛建立。皆不可坏。故出家菩萨。仍行出家仪则。在家菩萨。乃顺在家仪则。此即名为通于世出世间。谓之在真则真。在俗则俗。亦皆得矣。问。菩萨大戒。受之尽于未来。申之极于佛果。可谓至尊至胜。至妙至大。何故受此戒者。尚不许乱世间名位。而出家戒法。受之不过尽寿。申之不过罗汉。反可安受君父主人之礼拜耶。答。论广大。则莫若菩萨戒法。论尊重。则莫若出家律仪。盖是圣贤幢相。出世芳标。僧轮所系。佛法所关。不但堪受君父主人礼敬。亦已堪受四王帝释之礼。亦已堪受梵王之礼。亦已堪受大千界主摩醯首罗之礼。又不但比丘比丘尼也。虽沙弥等。亦可受君父主人礼敬。以君父等虽受五戒。及菩萨戒。 故居家。未断正淫。不若沙弥全断淫欲。永离生死苦因故。以君父等虽于年三月六。受八戒斋。不如沙弥尽寿不非时食。永离生死增上缘故。以君父等虽受五戒。及菩萨戒。犹得著香华鬘。香油涂身。歌舞倡伎。作及观听。坐高广床。惟于斋日。暂尔戒之。不如沙弥皆永舍故。以君父等虽受五戒。及菩萨戒。并于年三月六。受八戒斋。犹得畜金银宝物。如法营利仰事俯育。不如沙弥依僧而住。离妨道法。威仪正命。皆悉极清净故。故但令如法出家持戒。虽受君主父母天龙鬼神礼敬。诚无过咎。且令君父等增长福聚。功更难思。倘无出家实德。纵反礼君父天神。亦何救于破戒之罪。但坏乱佛法威仪。增其过谬耳。嗟嗟。末世出家。有名无义。若僧若俗。皆悉纽于见闻。安于陋习。为说正法。谁当信者。聊述旧章。令人稍知出世遗轨也。又此出世轨式。即是菩萨戒中所出。亦皆摄入菩萨戒中。故菩萨戒得称广大。兼具尊重之义。若欲废此七众定位。则既无尊重之仪。亦失广大之义矣。问。出家戒法。既尔尊重。何故法华经中。常不轻比丘通礼四众。授记作佛。答。此是圆解初开。庆而且愍。观彼时机。应以大乘缘种而强毒之。故作此破格行门。非是通途轨式也。倘实可通行。则世尊昔时既繇此得净六根。便当以此法教示四众。岂有悋惜之心。而大小律门。并制僧不拜俗。当知大有所关。且小律仅云不应反礼白衣。语犹平易。至于大乘经律。则云菩萨坐时。见王长者起者。得罪。若先加趺。见王长者跪者。得罪。若先衣不整。见王长者检容整服者。得罪。若王长者说恶语时。随意称赞者。得罪。观其辞峻旨严。比小律而更甚。倘亦悬见末世之中。白衣习气日傲。缁门体态日卑。故设此厉禁。希挽回其万一乎。然则在家菩萨。好心受佛戒者。必应尊敬出家大小乘众。纵令破戒无戒之俦。亦不可慢。须如象王之于猎者。罗刹之于罪人。方名敬佛敬戒。而出家菩萨。必应善学善行大小律仪。以膺人天礼敬。庶几不辱僧体。堪为福田。固不得徒事谦恭。尤不得但恃堂堂僧相。空腹高心。增长我慢。滥叨贤圣之标。正恐人身未可长保。袈裟一失。厥苦方深。幸相与痛勉之。 此是遮业。三缘成罪。一非次。谓通别二种。二非次想六句。二重二轻二无犯。三正坐。坐者及使坐者同犯。随一一坐结罪。 七众同。 大小共。 开遮者。如文殊迦叶应阇王请。又下座或沙弥等说法。则登法座。 果报者。不敬戒律。远离正法。依戒相敬。出生胜益。如往昔雏猴及象因缘。具载经律。 理解者。十乘观法不次第现前。名乖法次。 忏悔者。事乖。作法。理乖。无生。 修证者。善持大小毗尼。知事中次第。善修四教观慧。知理中次第。 性恶者。生佛平等。有何次第。故文殊为然灯佛师。仍侍释迦。一心一切心。一观一切观。复何次第。故佛顶云。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庚)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说大乘经律。一切斋会求愿。行来治生。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湖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杻械枷锁。系缚其身。多淫。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建立僧坊等。制令修福。讲说大乘等。制令修慧。 此是遮业。随力应修。遇缘当为而不为。一一结罪。除力不及者无犯。此即戒本经所谓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也。若慊恨心。是染污犯。懒惰懈怠。非染污犯。 七众同。 大小不全共。声闻夏安居时。应修房舍。余时不制。大士一切时中。应修福业。 开遮者。或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