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达襄阳。释慧常以酉年,因此经寄互市人康儿,展转至长安。长安安法华遣人送至互市,互市人送达襄阳,付沙门释道安。襄阳时齐僧有三百人,使释僧显写送与扬州道人竺法汰。
《渐备经》以泰元元年十月三日达襄阳,亦是慧常等所送,与《光赞》俱来。顷南乡间人留写,故不与《光赞》俱至耳。《首楞严》、《须赖》并皆与《渐备》俱至凉州,道人释慧常,岁在壬申,於内苑寺中写此经,以本年因寄,至子年四月二十三日达襄阳。《首楞严经》事事多於先者,非但第一第二第九,此章最多,近三四百言许,於文句极有所益。《须赖经》亦复小多,能有佳处。云有《五百戒》,不知何以不至,此乃最急,四部不具,於大化有所阙。《般若经》乃以善男子善女人为教首,而戒立行之本,百行之始,犹树之有根,常以为深恨。若有缘便尽访求之理,先梵本有至信,因之勿零落。
○菩萨善戒菩萨地持二经记第四
△僧佑撰
佑寻旧录,此经十卷,是宋文帝世三藏法师求那跋摩於京都译出。经文云,此经名《善戒》,名《菩萨地》,名《菩萨毗尼摩夷》,名《如来藏》,名《一切善法根本》,名《安乐国》,名《诸波罗蜜聚》,凡有七名。第一卷先出优波离问受戒法,第二卷始方有“如是我闻”,次第列品乃至三十。而复有别本,题为《菩萨地经》。检此两本,文句悉同,唯一两品分品、品名,小小有异,义亦不殊。既更不见有异人重出,推之应是一经。而诸品乱杂,前後参差,《菩萨地》本分为三段。第一段十八品,第二段有四品,第三段有八品。未详两本孰是三藏所出正本也。
又《菩萨地持经》八卷,有二十七品,亦分三段:第一段十八品,第二段四品,第三段五品。是晋安帝世,昙摩谶於西凉州译出。经首礼敬三宝,无“如是我闻”,似撰集佛语。文中不出有异名。而今此本或题云《菩萨戒经》,或题云《菩萨地经》,与三藏所出《菩萨善戒经》,二文虽异,五名相涉,故同一记。又此二经明义相类,根本似是一经,异国人出,故成别部也。并次第明六度,品名多同,制辞各异。佑见《菩萨地经》一本,其第四卷第十《戒品》,乃是《地持经》中《戒品》,又少第九《施品》,当是曝晒误杂。後人不悉,便尔传写,其本脱多,恐方乱惑,若细寻内题,了然可见。若有《菩萨地经》阙无第九《施品》者,即误是本也。
○大集虚空藏无尽意三经记第五
△僧佑撰
佑寻旧录,《大集经》是晋安帝世天竺沙门昙摩谶於西凉州译出,有二十九卷,首尾有十二段说,共成一经。第一《璎珞品》,第二《陀罗尼自在王》,第三《宝女》,第四《不旬》,第五《海慧》,第六《无言》,第七《不可说》,第八《虚空藏》,第九《宝幢》,第十《虚空目》,第十一《宝髻》,第十二《无尽意》。更不见异人别译,而今别部唯有二十四卷。寻其经文馀悉同,唯《不可说菩萨品》後,《宝幢》分前,中间阙,无《虚空藏所问品》五卷。又经唯尽《宝髻菩萨品》,复无最末《无尽意所说不可思议品》四卷,略无二品九卷,分所馀二十卷为二十四卷耳。
又寻两本并以《海慧菩萨品》为第五,越至《无言菩萨品》第七,无第六品,未详所以。
又检录,别有《大虚空藏经》五卷成者,即此经《虚空藏品》,当是时世有益,甄为异部。又别有《无尽意经》四卷成者,亦是此经末《无尽意品》也。但《护公录》复出《无尽意经》四卷,未详与此本同异。
○如来大哀经记第六
△未详作者
元康元年七月七日,敦煌菩萨支法护手执胡经,经名《如来大哀》,口授聂承远,道真正书晋言,以其年八月二十三日讫。护亲自覆校。当令大法光显流布,其有览者,疾得总持,畅泽妙法。
○长阿含经序第七
△释僧肇作
夫宗极绝於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则辩之以法相。然则三藏之作也,本於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四分五诵。契经,《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中阿含》四分五诵,《杂阿含》四分十诵,此《长阿含》四分四诵,合三十经以为一部。阿含,秦言法归。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其为典也,渊博弘富,韫而弥广,明宣祸福贤愚之迹,剖判真伪异齐之原,历记古今成败之数,墟哉二仪品物之伦。道无不由,法无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开析途,所记长远,故以长为目。玩兹典者,长迷顿晓,邪正难辨,显如昼夜;报应冥昧,照若影响;劫数虽辽,近犹朝夕;六合虽旷,现若目前。斯可谓朗大明於幽室,惠五目於众瞽,不户牖,而智无不周矣。
大秦天王涤除玄览,高韵独迈,恬智交养,道世俱济。每惧微言翳於殊俗。以右将军、使者、司隶校尉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上特留怀,每任以法事。以弘始十二年,岁在上章掩茂,请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出律藏《四分》四十卷,十四年讫。十五年岁在昭阳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