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27-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明-释智旭-第4页

救拔拯济。令此国土。灾乱消除。正法流通。咸生净信。无诸障碍。永断魔邪。我及众生。重罪速灭。现离衰恼。充足资生。三聚戒根。毕竟清净。二种观道。应念现前。三昧总持。神通方便。四摄六度。无不圆成。了悟自心一实境界。舍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弥陀。历侍诸佛。亲蒙授记。回入尘劳。普会群迷。同归秘藏。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次往余静室。端坐一心。若称诵。若默念地藏菩萨。其惛盖多者。应于道场中旋绕诵念。昼三夜三。具如经说。七日之后。每旦以第二轮相频三掷之。若身口意皆纯善者。名淂清净。若不淂三业纯善轮相者。虽见光明异香吉祥好梦等。止名虚妄。非善相也。若未护纯善轮相以前。止许称念地藏名号。未许修行观法。淂善相后。乃于二种观道。可以如实修之。)
  别明二种观道第六(诸忏坐禅一科。即于忏毕出坛时修。故列在正修第十。此经二观。要于忏悔清净之后。方许正修。故十科毕。方别明之。)
  经云。彼诸众生。但学至心。使身口意淂清净相已。我亦护念。乃至堪能修习诸禅智慧。又云。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又云。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念念观知唯心生灭。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淂色寂三昧。淂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学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离一切分别想。渐渐能过四空定境界相。淂相似空三昧。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即复能入一行三昧。见佛无数。发深广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一者利根。先已能知一切外境。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疑。障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二者钝根。先未能知一切外境悉唯是心。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今依经文。略出其意。此经本以一实境界为体。二种观道为宗。若非洞明一实境界。无以称性起于二观。若非殷勤修习二观。无以契会一实境界。一实境界者。即是不思议境。亦名诸法实相。谓境界即诸法。一实即实相。境界即事造三千。一实即理具三千。境界即权。一实即实。权实不二。理事一如。故名一实境界。又以境界从一实。则一空一切空。不思议真谛也。以一实从境界。则一假一切假。不思议俗谛也。直云一实境界。则一中一切中。不思议中道第一义谛也。故经云。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岂非即空义耶。又云。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岂非即假义耶。又云。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又云。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又云。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岂非即中义耶。故知一实境界。则已收尽中论一偈之旨。境界即因缘所生法。一实即是空假中也。中论约观。故先立境。此经显谛。故先出理。依此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则知二种观道。全是不思议法门。而复于中分利分钝者。略出二意。一者此经虽正明圆顿宗旨。而兼摄别机。名圆为利。名别为钝。二者虽是圆机。于中仍分利钝。初意者。圆教行人。于名字位中。能知如来秘密之藏。肉眼即名佛眼。故能学习真如实观。了知现前心性。本自不生。不复更灭。所谓法界一相。虽三千历然。而究竟平等。此即名字位中初修观行之法也。得相似空三昧。位登五品。圆伏五住。故超过空等定境界相。入心寂三昧。即能入一行三昧。住坚信位。所谓六根清净相似即佛也。故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以奢摩他是不思议三止。毗婆舍那是不思议三观。止观不二。即是般若第一义空。首楞严究竟解脱。初住分证。任运现前。十信位中。名得决定也。若别教行人名字位中。虽闻中道。未能了知。但可仰信。故须先学唯心识观。了知实无外境。唯有内心。即是从假入空。不无次第。故先得色寂三昧。准位当在别教十信。若望圆教。位在五品。次应学习信奢摩他毗婆舍那二观。则教之舍别从圆也。次意者。圆教利机。即于识心。体其本寂。三千宛然即空假中。故云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稍钝者。必须照于起心。变造十界。即空假中。故云应当先学唯心识观也。然于一实境界若善能淂意。则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