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理莫易贯通,今谨胪列疑难,仰乞详赐剖释,藉兹增植净因,诚为大幸。
(一)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如何谓之心,如何谓之佛,向只依稀解说,以现前起念为心,不识当否。
答,现前念佛之心,即是心。现前所念之佛,即是自心所作之佛。故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二)此四句,与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义相似否。
答,心经之色空,比观经之作是较阔大。观经作是,比心经之不异即是,更亲切。
(三)既云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复云全心即佛,全佛即心,是何旨趣。
答,下二句,重释上二句之义。
(四)一念现前,及念念现前之念字,与心佛之心字,意义相同否
答,心与念,只是一个。不过约常存者,名之为心。约现起者,名之为念耳。
(五)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四句,是否指性德。一念现前,一念相应四句,是否指修德。
答,二俱是修德。以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功夫所致故也。
(六)一念现前,即一念相应四句,初机即能是,久修即能是。
答,初机有初机之相应。久修有久修之相应。何可死执。
(七)深信谛了,以圆融说,未到谛了,不名深信,若称深信,便具谛了,以次第说,深信易而谛了难,未谛了,不妨深信。此书所谓深信谛了,是圆融说,或次第说。
答,此不须如此分别。以不知彼是何根机故。
(八)上云直须深信谛了,下云但使此念常现在前,便是真实效验,似谓深信谛了后,始有真实效验。
答,此是信与悟。
(九)于是但使此念常现在前。
答,此是实行。
(十)然未具深信,或未得谛了,即使此念常现在前,自不有真实之效验乎。如此,则深信谛了者,不多见,而真实效验者,亦不多见矣。
答,未能信了,得常如此现前者,亦不多。然老实头念到极处,亦可到此地步。
(十一)弟子夫妇恶习深重,悛改不易,因此所生诸子,荒怠乖张,殊无立达希望,拟于此时预将彼等作当来堕落想,放开怀抱,自适其适。果真临了堕落离散之日,以观想既熟,自不致大受恼恨,如此想念,可否行持。
答,可行持。
(十二)昔曾文正常谓凡人最忌逆臆日后之屯蹇,而读书人此病尤甚,皆是薄福之征,此语是否的确。
答,是的确。
(十三)又陆放翁家训有云,居乡,以困畏不若人为哲,如何解说,并求指示。
答,既知困知畏,知不若人,何敢与人相讼。讼者皆无此三心耳。
(十四)弟子每梦念佛飞升,常为一室顶铺玻璃所遮障,身体上腾,室与玻璃顶盖,随之上腾,欲冲出玻璃,凌虚翱翔,辄不如意,未识是何业障。
答,此梦亦不易得。若能冲出,则更好矣。然只宜一心念佛,不可专想做此梦。免得因益反损。
(十五)有以劝人念佛求生为主,自修为助。有以自修为主,劝人为助,并出至诚,功德孰胜。 答,后者胜于前者。
(十六)一僧讲因果,营寺宇,为利四众之修净,而人我名利之念颇重。一僧严戒行,专念佛,为诸众生作往生之回向,且人我名利之念殊微。其优降如何。
答,后者胜。
(十七)行者临终生西,乘莲华台,或坐,或跪,或立。
答,坐。
(十八)有时欲行一事,自觉居心亦似慈悯心,亦似瞋妒心,或慕势贪利心,不行恐损慈悯,行则恐堕情见,当前不能自知念头善恶之轻重,又不能权量事缘利害之缓急,又无善知识之咨决,然则如何处置是妙。
答,临事当以义为准。否则便成无主宰之人矣。
(十九)窃见有僧,未营寺宇,意为若得完成一寺自利利他,乃可专心念佛,一意生西,迨因缘凑合,寺宇既成,渐又依恋寺宇,谋充产业,展转攀缘,蹉误往生,此举一例耳。他如欲通教理,成著作,及俗人求家道宽裕,子孙显达等,皆是弟子自量身分,惧蹈覆辙,愿随缘念佛,不图造作,虽未能逮,诚欲勉之,可乎。
答,可。
(二十)昔在上海三女夭亡,痛惜不解,因为略作功德,嗣承赐示慰谕,谓仗三宝力,汝女当生净土,弟子即决定相信不疑,为黄叶止啼,哀情顿息。又楼阁咒经云,写此咒语著尸身,亡者即得生净土。常将咒纸,印送亲友附殓,亦作决定信,谓此人必生净土,不起疑念,心甚欢慰。其有未信者,愿以修持功德种种方便,令生坚固信仰,同沾法益。如此操心,当亦自度度他,真实受用之一种方法乎。未悉有何偏误否。
答,咒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若付于泛泛悠悠之人,当亦轻减其益矣。
(二十一)弟子日课佛号二点钟,观音一点钟,忙则观音停念。心境清净日,念佛最相应。(应字弟子向读去声,杭刻华严经读平声,未知孰是。)
答,平声作心佛相应义。去声作感应道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