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不断惑业,得出轮回。即此一生,定登佛国。末世众生,根机陋劣,捨此法门,其何能淑。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非信何由发愿,非愿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证所信而满所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则蹶。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纵令深得一心,亦难了生脱死。何以故。以烦惑未尽,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愿既无,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至于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又须心念仁恕,气象浑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莫论人非。等觉菩萨,二六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如是之人,切勿亲近,免致日久,与之俱化。直须守定宗旨,不随经教及善知识语言所转,捨此别修也。此之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吾辈末学,何可立异,以取自误误人之罪愆乎。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林文忠公行舆日课发隐(民二十三年)
林文忠公行舆日课发隐(民二十三年)
详观古之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世儒不知道本,只见已然之迹,而不知其所以然之心。致其本隐而不显,潜而不彰。以拘儒忌佛,故多主于潜修密证,不自暴露。若详审其行迹,必有不可掩者。其子孙若非具正知见,必惟恐为俗儒所讥,亦不肯为之阐发耳。以此因缘,致潜德幽光,湮没无闻者多多矣。旧唐书,凡佛法事迹,及士大夫与高僧往还之言论,俱择要以载。欧阳修作新唐书,删去二千余条。五代史亦然。盖惟恐天下后世,知佛法有益于身心性命,国家政治,而学之也。其他史官,多是此种拘墟之士。故古大人之潜修而密证者,皆不得而知焉。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智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虽政事冗繁,而修持净业,不稍间断。以学佛,乃学问,志节,忠义之根本。此本既得,则泛应曲当,举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辈之所由来也。一日文忠公曾孙翔,字璧予者,以公亲书之弥陀,金刚,心经,大悲,往生各经咒之梵册课本见示。其卷面题曰,净土资粮。其匣面题曰,行舆日课。足知公潜修净土法门,虽出入往还,犹不肯废。为备行舆持诵,故其经本只四寸多长,三寸多宽。其字恭楷,一笔不苟。足见其恭敬至诚,不敢稍涉疏忽也。其经每面六行,每行十二字。璧予以先人手泽,恐久而湮没,作书册本而石印之。以期散布于各界人士,俾同知文忠公一生之修持,庶可当仁不让,见贤思齐,因兹同冀超五浊而登九品焉。命光略叙原委。光幼即闻公之名而向往之,今知其修持如此之严密,诚所谓乘愿再来,现宰官身而说法者。愿见闻者,一致进行,同步后尘,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民二十七年)
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民二十七年)
世乱极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徒劳。其本所在,急宜知之。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不于此讲求,治何可得乎。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于禀质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尤宜永断腥荤,日常念佛,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则其生时,必安乐无苦。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姿聪明。及至初开知识,即为彼说做人之道理。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轮回之转变。俾彼心中常常有所恐怖,有所冀慕。再令念佛,念观世音,以期增福增寿,免灾免难。不许说谎话,说是非,打人骂人。不许遭践字纸,遭践五谷,遭践一切东西。不许乱吃食物。不许与同里群儿聚戏。稍长,即令熟读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经,俾知有所师法,有所禁戒。一一为其略说大意,以为后来读书受益之前导。幼时如是,愈读书愈贤善,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则任性骄惯,养成败类,纵有天姿,亦不知读书为学圣贤,则读的书愈多愈坏。古今大奸大恶之人,皆是有好天姿大作用之人。只因伊父母先生,均不知教学圣贤,躬行实践。止令学文字,为应世谋利禄之据,其智识之下劣,已到极底。以驯至于演出废经废伦,争城争地,互相残杀之恶剧。此种祸乱,皆彼父母先生,不知教子弟之道所致。自己纵无大恶,而坏乱世道人心之罪,当与彼子弟同受恶报于永劫矣。吾故曰,教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