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大乘止观序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一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二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三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四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五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六
大乘止观序
钱唐胡子浸云。问。于华藏单子曰。何谓道。单子曰。性是也。胡子疑焉。曰。修可废欤。单子曰。在璞之玉。匪剖弗见。在矿之金。匪炼弗纯。在缠之性。匪修弗显。必曰。性也。而可以废修也。彼芸芸者。熟无性耶。于是以灵峰老人所注南岳大乘止观。授于胡子而告之曰。修道之要。尽于大乘止观一书。而大乘止观之要。尽于转无尘智之一言。何也。心也者。万法之体也。华严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首楞严云。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彼凡夫不了惟心之义。而为六尘所缚。则六尘。尘也。声闻不了惟心之义。而为四谛所缚。则四谛。亦尘也。缘觉不了惟心之义。而为十二因缘所缚。则十二因缘。亦尘也。菩萨不了惟心之义。而为六度所缚。则六度。亦尘也。不宁惟是。昔有僧问先德曰。拨尘见佛时如何。曰。佛即是尘。由是观之。若心外见有纤毫之法。无论若凡若圣。皆尘也。而抑知夫即心是尘。即尘是心也哉。缘论云。更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悉从自心生。还与心为相。良以世出世间诸法。惟是一心。苟于此谛了而不疑。则即舍情忘。驰求心歇。而无尘之智转矣。今之时。慕道者如牛毛。明道者如麟角。执性而废修者。恪守无为。执修而废性者。罔知本妙。加以游谈不根之徒。目不覩三藏之灵文。耳不闻五宗之(糸八)旨。俨为人师。如盲导瞽。余虽辞而辟之。其如一传众咻。法焰智灯。危若一綫。诚能流布是书。俾知夫寂照者。性之体也。止观者。性之用也。由寂故。而起于止。而即以止。合乎寂。由照故。而起于观。而即以观。合乎照。是则全性起修。全修是性。圆悟圆修之道。莫详于此。然而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则曰。转无尘智而已矣。是故修道之要。尽于大乘止观一书。而大乘止观之要。尽于转无尘智之一言也。胡子忻然。与其仲弟用和。季弟济之。并吴子宝林。邵子南崖昆季。姚子三摩。谋而付诸梓。而乞余言弁其首。爰述胡子相往复之语。而为之序。
乾隆五十四年岁次己酉仲冬之吉富春华藏居士单照谨撰。
夫饮百川之泉者。须穷其源。攀万木之条者。须知其本。况佛法心灯。普照一切。为人天之眼目。作凡圣之依归。岂可晦其所由来也。天台智者嗣法于南岳慧思禅师。习止观。尝读法华药王品。至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其师叹曰。非汝莫见。非我莫知。由是观之。其师功行岂等闲哉。所著甚富。其大乘止观一书。会灵峰蕅益旭公。分以科注。合四卷。名大乘止观释要。岁久淹没。而智者大师名满天下。其师著述。竟罕人知。此皆饮水不穷其源。攀木不知其本故耳。当知智者大师。五分法身。由师所生。灵峰云。重子而轻父。斯之谓欤。真寂寺苾刍源洪法师。徧觅是论。复购得故板。见其残缺。悉校正无讹。拟重补刻。适有海宁沈维树先生。解囊乐助。成此胜因。(圆)见而随喜。顿忘浅陋。敬为之序。
道光六年月在太簇人日苾刍尼悟德通圆。书于孝圆庵之摩诃衍室。
南岳大乘止观序
两浙路劝农使兼提点刑狱公事朝奉大
夫行尚书度支员外郎护军借紫朱頔撰
鹤林示灭而来。贤圣应世者非一。咸以六度万行。通达大智。安住于法界。拔济于群迷。金文宝轴。具载于诸法之藏。若夫空一切法。证一切性。不于三界现其身意。达正觉之真源。显毗卢之实相。则见乎南岳大师之止观也。大师灵山佛会之圣众。三世化缘于衡岫。密承佛旨。亲听法音。总马鸣龙树之心要。具菩提涅槃之了义。故著止观。上下二论。遣真妄于一念。明体相之无迹。空拳舒手。无物可见。则止观之理。自是而显。寂照其门。由是而入。为出世之宗本。作佛种之导师。不历僧祇。直超圣位。嗟夫斯教。虽大显示。启来者而人世未之普见。流于海外。逮五百年。咸平中。日本国僧寂照。以斯教航海而来。复归圣朝。天禧四年夏四月。灵隐山。天竺教主遵式。将示生生之佛种。咸成上上之胜缘。乃俾刻其文。又复以序为请。重念如意称珠。已还合浦。虚室生白。坐见法身。顾钻仰之未至。抑称赞之无取。但愿一切信心。见者能修。修者能证。对诸境而不动。于诸法而无染。一受不退。一得永得。尽未来际。常与南岳大师俱生。行如来事焉。
附目录。(一)单子序。(二)通尼序。(三)朱序。(四)原序。(五)释要序。
○释题(七页半)○初。略标大纲(至十三页止)○二、广作分别(分五)○一、明止观依止。从第一卷(十三页)起(至)第三卷(三十页止)○二、明止观境界。从第三卷(三十一页)起(至)卷末(止)○三、明止观体状。从第四卷初起(至二十九页止)○四、明止观断得。从第四卷三十页起(至)四十页前半张(止)○五、明止观作用。从四十页后半张起(至)四十七页半张(止)○三、历事指点(至)卷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