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35-大乘起信论裂网疏-明-释智旭-第7页

摄。真乃生灭门中本觉义摄。亦摄真如门中少分空义。若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俗同前摄。真即真如门摄。若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为真。俗即生灭门中不觉义摄。亦摄相似觉义。真即生灭门中本觉义摄。若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为真。俗同前摄。真即真如门摄。若幻有幻有即空。不有不空皆名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俗即心生灭门。真即心真如门。方是此论之本旨也。问。五种三谛。如何相摄。答。幻有为俗。同前执相应染所摄。即空不空为真。点此不空名中道者。空即真如门中空义少分。中即生灭门中本觉义耳。若一切法趣空不空。点此不空名中道者。空即真如门中空义。中即真如门中不空义也。若分幻有幻有即空之俗以为真俗两谛。指不有不空之真名中谛者。俗是执相应染所摄。真是相似觉摄。中是本觉摄也。若一切法趣中者。俗与真仍同前摄。中乃真如门中不空义摄也。若圆妙三谛者。真即真如门中空义。俗即全摄生灭门中觉不觉义。中即真如门中不空义也。一心二门展转不相离故。所以一心三谛。圆融不可思议。须知理中本具三谛。但以理融事。则无事而非理。故束三为二。事中亦具三谛。但以事显理。则无理而非事。故束三为一也。
【(戊)次各释二门二。初释心真如门。二释心生灭门。(己)初中二。初正释此心真如相。二即示大乘体。(庚)初又二。初正诠法体。二明随顺悟入。(辛)初又二。初借言诠法。二显法离言。(壬)今初】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心本性。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是故诸法从本已来。性离语言。一切文字。不能显说。离心攀缘。无有诸相。究竟平等。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说名真如故。
心。即指众生现前介尔之心。真。谓其性不妄。以非肉团。亦非缘影。非有内外中间过现未来分剂方隅等妄相故。如。谓其性不异。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无别异故。葢真如不变随缘。举体而为众生现前介尔之心。此心随缘不变。仍即真如法界全体。故云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从来无二。强名为一。诸法本源。强名法界。绝待无外。强名曰大。一相无相。无差别相。强名总相。可轨可持。强名为法。无所不通。强名为门。譬如大海。举体成沤。研此一沤。别无自体。唯揽大海湿性为体。只此一沤湿性。便是大海全体湿性更非有二性。更非有别相故。又如日光举体入隙。研此隙光。别无自体。唯缆日轮光明为体。只此一隙明性。便是日轮全体明性。更非有二性。更非有别相故。以心本性下。释成此义。谓以众生现前介尔心之本性。前无始。故不生。后无终。故不灭。譬如虚空。非是暂有。非可暂无。而亦不同虚空对色所显之相。故不得已强名之为不生不灭相也。此中应有问曰。经中每言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今现见一切诸法。种种生灭差别。岂非即是心之生灭。胡云不生不灭相耶。故今释曰。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譬如瞖目。妄见空华。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譬如瞖病既除。则无空华起灭相也。是故心之真如。即是诸法真如。诸法真如。即心真如。心既从本已来。性离语言。一切文字。不能显说。离心攀缘。无有诸相。究竟平等。永无变异。不可破坏。所以诸法亦即从本已来。性离语言。乃至不可破坏也。是则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一切假实国土。究竟唯一净心为体。一心之外。更无余法。故不得已。说名为真如也。
【(壬)二显法离言】
从本已来。不可言说。不可分别。一切言说。唯假非实。但随妄念。无所有故。言真如者。此亦无相。但是一切言说中极。以言遣言。非其体性有少可遣有少可立。
此明心真如性。即是一切法真如性。言语道断。故不可言说。心行处灭。故不可分别。且如世间诸物。尚且唤火不热。唤水不湿。故亦不可言说。念火不烧。念水不浸。故亦不可分别。况复真如第一义谛。离过绝非。唯是自觉圣智之所冥证。如何而可言说及分别耶。以一切言说。唯是假名。非有实义。但随妄念之所强立。毕竟无所有故。此中应有问曰。既云不可言说。则真如二字。独非言耶。既云不可分别。则真如不生灭相。独非相耶。故今释曰。言真如者。此亦无相。但是一切言说中极。以言遣言而已。如唯识论云。真如亦是假施设名。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文)即是言说中极。以言遣言之旨也。又恐迷者闻此遣言。谬计有法可遣。故云。非其体性有少可遣。仍恐迷者闻说无遣。谬计有法可立。故云。非其体性有少可立。夫非少可遣。则非顽空。非少可立。则非幻有。由非幻有。故成真实空义。由非顽空。故成真实不空义也。梁本云。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大佛顶经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生灭去来。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即是无可遣义。又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即是无可立义。初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