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40-天圣广灯录-宋-李遵勖-第21页

。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汝当善自保护。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性亦无生
能居士受衣法。启曰。法则既受。衣付何人。
  师曰。昔达磨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尔且当远引。俟时行化。所谓受衣之人。命如悬丝。复云。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又云。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能曰。当居何所。
  师曰。逢怀即止。遇会且藏。能礼辞已。捧衣潜出。是夜南迈。大众莫知。
  翌日。众心疑讶。师曰。吾道行矣。何更询之。
  复问。衣法谁得耶。
  师曰。能者得。
  于是众议。卢行者名能。寻访既失。潜知彼得。时僧惠明奔逐至大庾岭头。能见明来。隐于莽中。但以衣置地。明举之莫动。明即呼云。我来求法。不求其衣。
  能遂出曰。不得思恶。不得思善。正当恁么时。还我明上座本来面目。明于是大悟。
  能曰。汝须速回。遇蒙即止。逢袁当住。
  明即礼谢而返。逮至岭下。遇众追之。明绐之曰。自岭而来。杳无所见。众艮踆焉。明后易名道明。盖避师名之上一字也。止袁州蒙山。
  师忽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即入室。安座而逝。寿七十有四。唐高宗上元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建塔于黄梅之东山。代宗谥大满禅师法雨之塔。
第三十三祖惠能大师者
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父行瑫。武德中。左宦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岁丧父。其母守志鞠养。及长。家尤贫窭。师樵辨以给。一日。负薪至市。闻客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寤而问曰。此何法也。得于何人。
  客曰。此名金刚经。得于黄梅。师遽告其母以为法寻师之意。
  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刘志略。结为交友。尼无尽藏者。即志略之姑也。常读涅槃经。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尼遂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告乡人云。能是有道之人。宜请瞻礼。近有宝林古寺旧地。可完缉。延师居之。四众雾集。俄成宝坊。
  师一日自念曰。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
  遂至昌乐县西山石室间。遇智远禅师。今遂请益。远曰。观子神机爽拔。殆非常人。吾闻西域菩提达磨传心印于黄梅。汝当往彼参决。
  师辞去。造黄梅之东山。即唐咸亨年中也。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
  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槃经。师见二法师争风幡。一人言风动。一人言幡动。能召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二人言下大悟。曰。莫是卢行者否。是即速说。
  师曰。我即惠能也。
  二法师曰。我等乃西天令来于此土。与汝披剃受具。
  仍法性寺有智光律师戒坛。即宋朝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记云。后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侧。手植二菩提树。记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受具于此树下。宛如宿契。
  二法师曰。我为汝落发之师。汝为我得法之师矣。盖以感悟风幡之言也。
  明年二月八日。受具已。曰。吾不愿居此。后师至宝林寺。韶州刺史韦据请居大梵寺。
  中宗神龙元年。降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简曰。弟子之回。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
  师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暗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见.羊鹿等机。大智上根悉不如是。
  简曰。如何是大乘人见。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遇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今。常住不迁。名时道。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所谈。
  师曰。外道所谈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今犹不灭。生亦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外道者。但以文字句义所说。欲知心要。善恶都莫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