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行。始从名字。通于分证。皆得为之。随一种行。皆由五品而净六根。但五品约观。五种约事。是故此中读诵。非必即指第二品人。此中解说。非必即指第三品人。前随喜品。已明初品初心功德。今则泛约于五事中随行一事。皆得净于六根。旣云当得。即是举果以劝。乃五种法师所获之功德也。然欲净六根。须修十乘观法。或以读而修十观。或以诵而修十观。或以解说而修十观。或以书写而修十观。上根观境。便净六根。中根从二至六得净六根。下根具用十法。乃净六根而阶分证。五根清净。名外庄严。意根清净。名内庄严。又从地狱乃至诸佛一切色像。悉身中现。名内庄严。以普现色身三昧。现十界像。化度一切。名外庄严。身根旣尔。余五根亦然。受持旣尔。余四事亦然。随喜品旣尔。余四品倍然。相似旣尔。分真倍然。故言法师功德品。此世界意也。行者闻说此功德利。喜不自胜。勤求无厌。信进倍增。故言法师功德品。此为人意也。闻此说已。深识大乘有大势力。决无疑网。故言法师功德品。此对治意也。以似解之初初。过二乘之极极百千万倍。指始显终。悬解第一义谛不可思议。故言法师功德品。此入理意也。
(丁)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劝流通二。初总列数。二别解释。
(戊)今初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五品观行。竖约一人。五种法师。横约五人。然随一一观。亦能圆净六根。则竖而非竖。随一一人。亦可兼行五事。则横而非横。今借非横之横。以对非竖之竖。信纳名受。任荷名持。受即是随。持即是喜。故以受持拟随喜品。读之与诵。还用拟第二品。解说拟第三品。书写供养。堪拟第四第五两品。由其一一品中。必与十乘观法相应。是故当得六根清净之果报也。八百千二等者。但依大佛顶经释相。则性德修得。二义俱成。良由现前一念心性。本自竖穷横徧。由竖穷故。幻现三世。由横徧故。幻现四方。约世则世世有方。三四亦是十二。约方则方方有世。四三亦是十二。故云三四四三宛转十二也。随其一方一世。必有十界。便是一百二十。随一一界。必有十如。便是一千二百。故云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也(。本唯一心。一变而为三四四三之十二。二叠而为十界之百二十。三叠而为十如之千二百也。)约十方三世一切十界。亦唯有此千二百数。足以尽之。约一一众生。亦各具此千二百数。无余无欠。约一众生。旣全具此千二百数。约一一根。亦全具此千二百数。此是不可思议法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在六根而不多。在一根而不少。故名为性德也。众生迷此性德而为逆修。致使六根之用有多有少。眼则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故唯八百。耳则周听十方。故千二百。鼻则出息取气。入息知香。两交之际无胜力用。故唯八百。舌则宣扬无尽。故千二百。身则合知违顺。离时不知。故唯八百。意则默容世出世法尽其涯际。故千二百。此偏约迷情言也。圆人依此性德而起顺修。则六根互用。无复胜劣。一根徧照一切境。一境徧对一切根。根根尘尘。圆显法界。此偏约开悟言也。今上顺开悟。故云功德庄严清净。下顺迷情。故仍八百千二不同。文云。虽未得天眼。即是下顺迷情。又云。肉眼力如是。即是上顺开悟。一根旣尔。余悉可知。
(戊)二别解释即为六。初眼根(至)六意根。
(己)今初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是人得八百。功德殊胜眼。以是庄严故。其目甚清净。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幷余诸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处。其中诸众生。一切皆悉见。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夫次第五眼。则肉眼见显对色。天眼见障外色。慧眼观空。法眼观俗。佛眼观中。就天眼中。上能见下。下不见上。梵王报得天眼。徧见自所统界。而不能傍见他界。二乘天眼。能见大千。而作意则见。不作意则不见。又目犍连以八千三昧。能见八千世界。舍利弗以一万三昧。能见一万世界等。并由入定方见。出定则不见。今明父母所生肉眼。见于大千内外上下。并非他教所诠。当知即是圆融肉眼。一眼一切眼。秖于肉眼而具五眼之用。见大千。即天眼用。见业因缘果报。即法眼用。清净故无见思惑。即慧眼用。清净故伏无明惑。即佛眼用。大经云。虽是肉眼。名为佛眼。即佛眼故。名为清净。具五眼故。名为庄严。即是相似佛眼。亦是相似佛五眼也。犹是分段之身。故名父母所生肉眼。故顺迷情而言八百。已证相似之解。故似如来称性五眼。故顺开悟而言功德。又准下文。亦应具见佛及菩萨声闻众等。亦应具见声香味触及与法等。旣得相似圆融五眼。必得相似六根互用。但是文略也。偈中初三句。具显三轨。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