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45-安士全书-清-周安士-第14页

数佛,一佛有无数名号。然则多宝如来,当即指释迦而言。)盍留焉?”予从之。未几,上帝有旨,以予为雪山大仙。
  [按]帝君掌桂籍,列仙班,皆上格〖格,感通〗苍穹之实,此特其一耳。
  凡经上帝所用者,皆听命于天者也。天既可以贵之,则亦可以贱之。独修行出世人,或往生净佛国土,或暂生色界禅天,则唯自去自来,不由上帝之命。
“人能如我存心”
[发明]先要看明“存心”二字,然后讲到“人能如我”。又须先识“心”是何物,然后再讲存与不存。如教人取宝,务要先知宝所。
  人心、道心之辨,吾儒千古以来,圣圣相传之真命脉也。“道之大原出于天”,不过依稀仿佛语,并非孔颜道脉之宗。而世儒有意谤佛,凭空造出“释氏本心,吾儒本天”之说,戕贼自己心学渊源,独让镇家之宝于释氏,大可扼腕。乃无识小子,竟有从而和之者矣。安得有大圣贤,起而正其谬哉!
  圣贤学问,不过要人求放心。但心既放矣,谁复求之?一放一求,似有两心。若无两心,何云求放?此处当研之又研,不可草草。〖求放心,即找回丧失的良知。语见《孟子告子上》。〗
  吾儒论心,到“虚灵不昧,具众理,应万事”之说,精醇极矣。但此意本出之《华严》、《楞严》诸解。孔孟以后,周程以前,儒家从无此语,朱子发之,不可谓非有功于儒矣。
  晦庵〖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十八岁,从刘屏山游。屏山意其必留心举业,搜其箧(qiè)中,唯《大慧禅师语录》一帙(见《尚直编》及《金汤编》)。每同吕东莱、张南轩谒诸方禅老,与道谦禅师最善,屡有警发(谦师逝后,晦庵有祭文,载《宏教集》)。故《学》、《庸》集注中,所论心性,略有近于禅者。晚年居小竹轩中,常诵佛经,有《斋居诵经诗》。谓晦庵为全然未知内典,过矣。(鲁公与孔子言而善,孔子称之。公曰:“此非吾之言也,吾闻之于师也。”孔子曰:“君行道矣,直心即是道。”然则爱晦庵者,正不必为晦庵讳也。)
论心
心不在内
  愚人皆以心为在内者,只因误认五脏六腑之心,即是虚灵之体耳。不知一是有形之心,随躯壳为生死者。一是无形之心,不随躯壳为生死者。有形之心在内,无形之心不在内。若云同是一物,则尧舜与桀纣之心,天地悬隔者也,何以同犯心痛之病,一般诊候,一般疗治乎?然则服药之心,与善恶之心,判然两物矣。
心不在外
  或疑有形者既不是心,必以能知能见者为心,然所知所见之物,尽在于外,足征能知能见之心,亦在于外矣。尝试瞑目返观,但能对面而见其形,不能从眉根、眼底、面皮之内,以自见其形。譬如身在室外,故能但见室外之墙壁窗牖,不能从窗牖中隐隐窥见内面耳。曰:不然。知苦知痛者,亦汝心也。他人吃黄连,汝不道苦。蚊虫嘬〖嘬(chuài),叮咬〗汝肤,汝便呼痛。安得谓心在外也?
心不在中间
  或疑既不在内,复不在外,定是或出或入,在中间矣。曰:不然。若有出入,即非中间。定一中间,应无出入。且汝以何者为中乎?若在皮内,依然是内。若在皮外,依然是外。更求其中,不过腠(còu)理间垢腻耳,岂汝心乎?
心非有在有不在
  或谓心不在焉,则视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若视之而见,听之而闻,食之而知味,此即心所在矣。然则心固有在有不在乎。曰:此六识也,非心也。且如美女在前,便生爱染,此因眼色相对而成识也。说着酸梅,口涎自生,此因舌味相感而成识也。登高视下,两股战栗,此因身触相迫而成识也。认为虚灵不昧之体,则毫厘千里矣。“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其谓此欤。
心含太虚
  《楞严经》,佛告阿难:十方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于太虚里。佛与阿难七处征心,七问七答,尽破其妄,而后渐显妙明真心,令其廓然大悟。可谓深切著明矣。
  [按]“心”字既已含糊,则“存”字亦欠确切。如必欲言之,将错就错,且以“未尝虐民”及“救人之难”等,为帝君之存心。仰而法之,可也。
“天必锡汝以福”
〔发明〕上句“如我存心”,是因。此句“锡汝以福”,是果。“必”字,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毫发无爽。非如穷措大所谓“上古天心可问,叔世天心不可问”之说也〖措大,读书人的贬称。叔世,喻指衰世〗。
  “天”字,有就形体言者,有就主宰言者。就主宰言,则所谓“天”者,即皇皇上帝也。后儒讳言上帝,辄以“理”字代之,其言未始不是。然世人说着上帝,犹有畏惧之心。若止说一“理”字,谁人畏之?且如密室之中,有一美女在焉,入其室者,淫心勃发。忽有人曰:“室中已供玉皇圣像,彼女正在烧香。”此时虽极恶之人,亦惕然知惧,未必遂敢于玉皇像前,肆行无忌也。若但告之曰:“汝之所为,大非理之所宜。逆理,则得罪于名教,不可以为君子。”试问此人,当奋然勃然之时,果能闻之而顿息否?故知“天”字就主宰言,足以劝化学者,有功于儒教。若但就理言,徒开天下无忌惮之门,不可以为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