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谕也。想不惑留常之滞。而谬情理之用耳。
桓楚许道人不致礼诏。
门下。佛法宏诞所不能了。推其笃至之情。故宁与其敬耳。今事既在己。茍所不了。且当宁从其略诸人。勿复使礼也。便皆使闻知。十二月三日。
侍中臣嗣之。给事黄门侍中臣袁恪之言。诏书如右。神道冥昧圣诏幽远。陛下所弘者大爰逮道人奉佛者耳。率土之民莫非王臣。而以向化法服。便抗礼万乘之主。愚情所未安。拜起之礼岂亏其道。尊卑大伦不宜都废。若许其名教之外。阙其拜敬之仪者。请一断引见启可纪识。谨启。
何缘尔。便宜奉诏。
太亨二年十二月四日。门下通事令史臣马范。
侍中臣嗣之言。启事重被明诏。崇中挹之至。履谦光之道。愚情眷眷窃有未安。治道虽殊理至同归。尊亲尊亲法教不乖。老子称四大者。其尊一也。沙门所乘虽异迹不超世。岂得不同乎天民。陛下诚欲弘之于上。然卑高之礼经治之典。愚谓宜俯顺群心永为来式。请如前所启。谨启。
置之使自已。亦是兼爱九流。各遂其道也。侍中祭酒臣嗣之言。重被诏如右。陛下至德圆虚。使吹万自已。九流各徇其美显昧并极其致。灵泽幽流无思不怀。群方所以资通。天人所以交畅。臣闻佛教以神慧为本。导达为功。自斯已还。盖是敛粗之用耳。神理缅邈。求之于自形而上者虔肃拜起。无亏于持戒。若行道不失其为恭。王法齐敬于率土。道宪兼隆内外咸得矣。臣前受外任。听承疏短。乃不知去春已有明论。近在直被诏。便率其愚情不惧允合。还此。方见斯事屡经神笔。宗致悠邈理析微远。非臣驽钝所能击赞。沙门抗礼已行之前代。今大明既升道化无外。经国大伦不可有阙。请如先所启。摄外施行。谨启。
自有内外兼弘者。何其于用前代理。卿区区惜此。更非赞其道也。侍中祭酒臣嗣之言。重奉诏。自有内外兼弘者。圣旨渊通道冠百王。伏读仰叹。非愚浅所逮。尊主只法臣下之节。是以拳拳频执所守。明诏超邈远略常均。臣闇短不达。追用愧悚。辄奉诏付外宣摄遵承。谨启。
元治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上。
庐山慧远法师与桓玄论料简沙门书(并恒玄教。
桓玄辅政欲沙汰众僧与僚属教。
夫神道茫昧。圣人之所不言。然惟其制作所弘如将可见。佛所贵无为。殷勤在于绝欲。而比者凌迟遂失斯道。京师竞其奢淫。荣观纷于朝市。天府以之倾匮。名器为之秽黩。避役钟于百里。逋逃盈于寺庙。乃至一县数千猥成屯落。邑聚游食之群。境积不羁之众。其所以伤治害政尘滓佛教。固已彼此俱弊寔污风轨矣。便可严下。在所诸沙门有能申述经诰畅说义理者。或禁行修整奉戒无亏。恒为阿练者。或山居养志不营流俗者。皆足以宣寄大化。亦所以示物以道弘训作范幸兼内外。其有违于此者。皆悉罢遣。所在领其户籍严为之制。速申下之并列上也。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
远法师与桓太尉论料简沙门书。
佛教凌迟秽杂日久。每一寻思愤慨盈怀。常恐运出非意混然沦湑。此所以夙宵叹惧忘寝与食者也。见檀越澄清诸道人教。实应其本心。夫泾以渭分则清浊殊流。枉以正直则不仁自远。推此而言。符命既行必二理斯得。然令饰伪取容者。自绝于假通之路。信道怀真者。无复负俗之嫌。如此则道世交兴三宝复隆于兹矣。贫道所以寄命江南。欲托有道以存至业。业之隆替寔由乎人。值檀越当年。则是贫道中兴之运。幽情所托已冥之在昔。是以前后书疏辄以凭寄为先。每寻告慰眷怀不忘。但恐年与时乖。不尽檀越盛隆之化耳。今故咨白数条。如别疏。经教所开凡有三科。一者禅思入微。二者讽味遗典。三者兴建福业。三科诚异。皆以律行为本。檀越近制似大同于此是所不疑。或有兴福之人内不毁禁而迹非阿练者。或多诵经讽咏不绝。而不能畅说义理者。或年已宿长虽无三科可记。而体性贞正不犯大非者。凡如此辈皆是所疑。今寻檀越所遣之例。不应问此。而外物惶惑莫敢自宁。故以别白。夫形迹易察而真伪难辩。自非远鉴得之信难。若是都邑沙门经檀越视听者。固无所疑。若边局远司识不及远则未达教旨。或因符命滥及善人。此最其深忧。若所在执法之官。意所未详。又时无宿望沙门可以求中得。令送至大府以经高览者。则于理为弘想。檀越神虑已得之于心。直是贫道常近之情。故不能不及耳。若有族姓子弟大十非役门。或世奉大法。或弱而天悟。欲弃俗入道求作沙门。推例寻意似不塞其清涂。然要须咨定使洗心向味者。无复自疑之情。昔外国诸王多参怀圣典。亦有因时助弘大化扶危救弊。信有自来矣。檀越每期情古人。故复略叙所闻。
支道林法师与桓玄论州符求沙门名籍书。
隆安三年四月五日。京邑沙门等顿首白。夫标极有宗则仰之者至。理契神冥则沐浴弥深。故尼父素室颜氏流涟。岂不以道隆德盛直往忘反者哉。贫道等虽人凡行薄。奉修三宝。爱自天至。信不待习。但日损功德抚心增忾。赖圣主哲王复躬弘其道。得使山居者骋业。城傍者闲通。缘皇泽旷洒朽干蒙荣。然沙门之于世也。犹虚舟之寄大壑耳。其来不以事退亦乘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