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山多奇胜。而太行为天地督。自首阳抵山海。秀气盘结于京师。故京之西山一带。琳宫梵宇。如鳞砌然。皆因人力装点化工。至若天然奇秀。不假雕琢。而妙出恒情者。唯锦屏山观音洞一境而已。山去京西百里许。洞踞山之胸。一联三堀。如摩酰目。其中玲珑凝聚。水乳成形。千态万状。不可名目。山势环抱。名花异卉。开若锦屏。一水渊源。来自深谷。曲折周回。澄渟山足。故其群峰森挺。如出水青莲也。父老相传。往往见云雾中。时有观音大士现。故以为名。余于癸未春。杖锡遨游诸名胜。辟谷三学洞中。飞木厂王公珏。谒余。谈及此。遂往观之。余一见而深爱焉。公遂请开拓。先舍地三十亩。为香火前导。构茶庵一所。以济往来。是时余方厌游人世。未暇经营。乃付法侣九峰真玉上人以主之。即东蹈海上矣。既而某官某公奉命来督厂事。力为开山檀越。掌厂某公辈。同心助成。拓土鸠工。凿空虚实。将高就下。历数年。成岩岸数十丈。洞外又构禅室两楹。昔日荆榛。今为宝地矣。余于壬辰秋。持钵王城。再过此地。乃喟然而叹曰。信乎境随心变。道在人为也。尝闻观音大士。圆通普应。无处不现。盖住感应道交。如水清月现耳。况人人本是佛。不修行无以成。处处皆是道场。不施工无以见。此山固灵异。若非王公。与诸公仗因托缘。炽然建立。纵七宝庄严。皆委荆棘。又何敢望变荆棘为丛林哉。今也钟声梵响。共谈般若。苍崖石壁。皆显法身。闻者不迷。见者即悟。因此地证圆通者。不可胜数。其倡者施者。作者助者之功。皆永永无穷。将以祝 圣寿。衍慈风。以绵绵无尽矣。澥印道人。不忘其始。不计其终。乃为铭以铭之曰。
大地法身。原无寸土。峨峨苍崖。有目共睹。落落圆音。本不有声。汤汤流水。有耳皆闻。处处道场。无往不在。有力量人。将金作由。圆通大士。随类现身。岂独于此。偏怜有情。洞中本虚。千奇万状。自是圆通。根本模样。时之未至。久被尘埋。时节适逢。一拟便开。声振天门。光腾大地。见闻功德。不可思议。上祝 皇图。奠安社稷。 圣寿无疆。千秋万祀。
修五台山凤林寺下院方顺桥大慈宣文寺碑记(并铭)
五台为文殊道场。有一万菩萨于中说法。应化无方。灵异多端。爰自汉永平摩腾着迹。沿及三国六朝。历唐宋元。累代国家。帝后妃主。崇奉之典。班班可指。我 成祖文皇帝。延大宝法王居之。以后琳宫梵宇。岁岁增崇。及我 今上御宇。万历初。我 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为资 先帝。保 圣躬。大作佛事。天下名山。自五台始。延高僧十二员。以凤林寺二虎禅师为首座。师名德胤。字彻天。山西太原人。始终发迹。修行缘山。素着中外。 圣母为建凤林寺以居之。寺完。以台山去京千里。山深数百里。仍就保定府满城县方顺桥边。置接待寺一所。额名大慈宣文。又置赡寺地十顷余亩。以护香火。将垂永久。仍度沙弥明理为给侍。师道重方外。名达内庭。 圣恩隆重。超越常流。若供奉徐公。清明王公。时及诸搢绅先生。大司马吴公辈。皆深重师。故其道场。随处成丛林。晨钟夕梵。香火星罗。将以上祝 圣寿无疆。保 皇图亿载。固皆我 圣母慈恩旷大。实师有以感之也。今斯地。为众僧资色身与慧命坚牢。其功德福利。岂可以数量计哉。惟我 圣母慈恩。与天地同其博厚。而此功德。亦将共其悠久。必有鬼神呵护于其闲。后之近此地。守此土者。岂不推圣心所自。敢忘君亲之惠。而取鬼神之责乎。寺落成。命沙门清。纪其事。谨稽首为铭。以铭之曰。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峨峨太行。为天地经。卓彼清凉。惟圣道场。群灵堀宅。爰枕北方。外护藩篱。内拱神京。珠宫梵宇。随处丛林。惟我 圣母。育成 帝德。凡所施为。无非为国。建此名蓝。以延梵侣。从十方来。如云若堵。思修慧命。必藉色身。不劳持钵。香积盈盈。有土如膏。有众如云。 圣母圣心。以土为金。此地常住。惟功不朽。祝我 帝厘。天长地久。
伏牛山慈光寺十方常住碑记
自迦维降迹。梵刹始兴。白马东来。僧居肇启。历代修崇之典。十方海会之林。由百丈弘律制之规。伏牛设练魔之业。无非精修一心。调伏三业。云来者以法为心。安居者以和为事。世衰道微。去圣愈远。不但法无专门。抑且人存我相。使二利之诰徒存。四事之缘虚费。此世尊所以攒眉。至人因之发慨者也。恭惟我。
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承悲愿力。现国太身。兴隆三宝。建大法幢。使域内名山。皆成宝地。寰中胜迹。尽化伽蓝。乃捐膳羞之资。命近侍太监姜某。于伏牛山。建造慈光寺。为十方海会丛林。置太河川。黑峪保庄田二所。为永远供奉香火。命僧智明住持寺事。明初受业于京。西天台寺。宝珠和尚。以苦行闻当代。
圣母素所崇重者。明行日。和尚因诫之曰。尔以一介凡愚。叨承 慈命。抚心自省。岂不永怀。尔其以佛为心。以法为命。以十方为常住。以众僧为丛林。一食必与众同。一事必通众议。以道德为首领。以公廉为执事。毋执己。毋慢人。昼夜六时。磨炼三业。精勤万行。屏绝诸缘。将以祝 圣寿无疆。报 慈恩永劫。其无忘我今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