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55-憨山老人梦游集-明-蔡德清-第294页

大师。建禅期于天界。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大师极力扳予往从。少师翁听之。乃得预会。初不知用心之诀。甚苦之。乃拈香请益。大师开示。审实念佛公案。从此参究。一念不移。三月之内。如在梦中。了不见有大众。亦不知有日用事。一众皆以予为有志。初不数日。以用心太急。忽发背疽。红肿甚巨。大师甚难之。予搭袈裟。哀切恳祷于韦驮前曰。此必冤业索命债耳。愿诵华严经十部。告假三月以完禅期。后当偿之。至后夜。倦极。上禅床。则熟睡。开静亦不知。及起。则忘之矣。天明。大师问恙何如。予曰。无恙也。及视之。已平复矣。一众惊叹。是故得完一期。及出。亦如未离禅座时。即行市中。如不见一人。时皆以为异。江南从来不知禅。而开创禅道。自云谷大师始。少年僧之习禅者。独予一人。时寺僧服饰皆从俗。多艳色。予尽弃所习衣服。独觅一衲被之。见者以为怪。
  四十五年丙寅。
  予年二十一。自禅期出。是年二月十八日午时。大雨如倾盆。忽大雷自塔而下。火发于塔殿。不移时大殿焚。至申酉时。则各殿画廊。一百四十余间。悉为煨烬。时予少祖为住持。及奏闻。旨下法司。连逮同事者十八人。合寺僧恐株连。各各逃避。而寺执事僧。无可与计事者。予挺身力救。躬负盐菜。送狱中以供之。寺至刑部相去二十里。往来不倦者三月。且多方调护。诸在事者。竟免死。时与雪浪恩公。俱决兴复之志。且曰。此大事因缘。非具大福德智慧者未易也。你我当拌命修行。以待时可也。是时即发远游志。顷之少祖寻入灭。太祖之房门无支持者。先是太师翁入灭。无储畜。丧事皆取贷不资。故多欠负。即析居。知必不能保。予思太师翁遗命。乃设法尽偿其负贷。余者分诸弟子各执业。房门竟以存。是年冬从无极大师。听法华经于天界寺。因志远游。每察方僧。求可以为侣者。久之。竟未得。一日见后架精洁。思净头心非常人。乃访之。及见。特一黄肿病僧。每早起。事已悉办。不知何时洒埽也。予故不寐。窃经行廊下侦之。当众方放参时。即已收拾毕矣。又数日见不洁。乃不见其人。问之。执事曰。净头病于客房也。予往视其状不堪。问曰。师安否。曰。业障身病已难支。馋病更难当。予问何故。曰。每见行斋食。恨不俱放下。予笑曰。此久病思食耳。是知其人真。因料理果饼。袖往视之。问其号曰。妙峰。为蒲州人。予即相期结伴同游。后数日。再视之。则不见。予心知其人。恐以予累。故潜行耳。
  隆庆改元丁卯。
  予年二十二。特举虚谷忠公为寺住持。以救倾颓。比为回禄事。常住负贷将千金。皆经予手。众计无所处。予设法。定限三年。尽偿之。是年奉部檄本寺设义学。教僧徒。请予为教师。授业行童。一百五十余人。予因是复视左史。诸子古文辞。
  二年戊辰。
  予年二十三。是年谢馆事。复馆于高座。以房门之累然也。
  三年己巳。
  予年二十四。是年金山聘馆。居一年。
  四年庚午。
  予年二十五。是年仍应金山聘。
  五年辛未。
  予年二十六。予以本寺回禄。决兴复之志。将修行以养道待时。是年遂欲远游。始同雪浪恩兄游庐山。至南康。闻山多虎乱。不敢登。遂乘风至吉安。游青原。见寺废。僧皆蓄发。慨然有兴复之志。乃言于当道。选年四十以下者尽剃之。得四十余人。夏自青原归。料理本师业。安顿得宜。冬十一月。即一钵远游。将北行时。雪浪止予。恐不能禁苦寒。姑从吴越。多佳山水。可游目耳。予曰。吾人习气。恋恋软暖。必至不可施之地。乃易制也。若吴越枕席间耳。遂一钵长往。
  六年壬申。
  予年二十七。初至扬州。大雪阻之。且病作。久之。乞食于市。不能入门。自忖何故。急自省曰。以腰缠少有银二钱。可恃耳。乃见雪中僧道。行乞不得者。即尽邀于饮店。以银投之。一餐而毕。明日上街。入一二门。乃能呼。遂得食。因自喜曰。吾力足轻万钟矣。铭其钵曰。轻万钟之具。铭其衲曰。轻天下之具。乃为之铭曰。尔委我以形。我托尔以心。然一身固因之而足。万物实以之而轻。方将曳长风之袖。披白云之襟。其举也若鸿鹄之翼。其逸也若潜龙之鳞。逍遥宇宙。去住山林。又奚炫夫朱紫之丽。唯取尚乎霜雪之所不能侵。是年秋七月。至京师。无投足之地。行乞竟日。不能得。日暮。至西太平仓茶[竺-二+朋]。仅一餐。投宿河漕遗教寺。明日左司马汪公伯玉。知予至。乃邀之。以与次公仲淹为社友故耳。因得寓所。旬日。即谒摩诃忠法师。随往西山。听妙宗钞。有西山怀恩兄诗。期罢。摩诃留过冬。听法华唯识。请安法师为说。因明三支比量。十一月。妙峰师。访予至。师长须发。衣褐衣。先报云。有盐客相访。及入门。师即问还认得么。予熟视之。见师两目。忽记为昔天界病净头也。乃曰认得。师曰。改头换面了也。予曰。本来面目自在。相与一笑。不暇言其它。第问所寓。曰龙华明日过讯。夜坐。乃问其状。何以如此。师曰。以久住山。故发长未翦。适以檀越。山阴殿下。修一梵宇。命请内藏故来耳。问予状。乃曰。特来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