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遇之胜缘。古德云。三途地狱受苦者。未是苦也。向袈裟下失却人身。诚为苦也。可不念哉。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六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七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示太素元禅人
凡学人先习教乘。回心向上一路。虽是有志。无柰藏识中有新熏文字杂毒习气。旧熏贪嗔痴爱烦恼习气。内外交攻。最难打叠。要放放不下。要断断不得。要止止不住。因此要提话头。如水上葫芦。遏捺不下。只管与之打交滚。最是难下手。及下手不得。便打退鼓了也。如此乃是没志气无力量人。说甚参禅。如今初心。只管将心内外一切道理知见。及妄想思虑。一齐放下。放了又放。放到无可放处。方才提起一则公案话头。如赵州无字横在胸中。因甚道无。重下疑情。若疑情得力。则妄想不起。若才见起时。切不可与之作对。将心要断他。亦不得将心止他。亦不可相续他。但只觑见。便撇过。一撇便消。急急提起话头。深深看觑。则彼妄想自然扫踪绝迹矣。此是初心下手做工夫的诀。若话头纯熟。妄想自稀。不作障碍。久久疑情得力。妄想暂歇时。便得一念欢喜也。得些欢喜处。不可当奇特。但从此好用功耳。禅人弃教从禅。初心最难。故以此示之。切不可视作小事。
示恒河智禅人持法华经
禅人出家浮渡。久执侍澹公。得任持法门。居化城有年。化城乃刻大藏地。为海内法窟。禅人力任常住。纲维百务。老人适来双径。禅人作礼请益。愿持法华经。老人因示之。曰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一切众生佛之知见。令其悟入。所言佛知见者。乃众生本有之佛性也。今被无明封蔀。而为妄想知见。故日用见闻知觉。随情造业。以取生死之苦。不自觉知。我释迦大师。特特出世一番。单为开示此事。使之悟其本有。不假外求。若悟此本有。则日用六根门头应缘作用者。皆佛智现前。名佛知见。非众生妄想知见也。若悟此知见。则头头法法。皆真实用心。凡一切动用诸行。皆真实妙行。都为成佛真因矣。故经云。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乃至一香一华。以此供养佛。皆已成佛道。微因小善。皆成佛真因。况身任众务。舍命为法。岂非成佛之真种乎。吾佛教人持法华经者。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禅人能奉如来三者之教。乃名真持经人。若不能入此三法门。则单持安乐行品。念念思惟。心心愿入。昼夜不忘。如此则六万余言。字字光明。现于六根门头矣。若不入此法门。纵能持百千万部。但是与义作仇家。岂真持经者耶。若不信老人。更当请问文殊弥勒。
示王鹿年(丁巳元旦六日)
王生鹿年。生长淮西。来礼径山。谒老人乞语。老人见其负义气而有慈心。因谓之曰。子闻之。古有大力之人乎。敌人者愚。敌己者智。愚者常弱。智者常胜之道也。圣人教人以不用为用。故曰。柔胜刚。弱胜强。易曰。刚而能柔。吉之道也。项羽拔山举鼎。力雄千古。及败别虞姬。嘘唏泣数行下。是能敌人而不能敌己者也。圣示人直颜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古今学者。皆知克己之语。而不能作胜己之业。岂智也哉。王生有力于此。当不堕凡夫数可耳。
示在颙侍者
颙侍者。生于西蜀。少沈贱役。幸般若之因不昧。少小即知参妙峰大师。发出世心。亦夙种内熏而使之然。适遇澹居和尚入蜀。时颙执侍。直指徐公。素喜其信心。遂命礼澹和尚求出苦法。剃发为沙弥。老人来双径。颙充侍者。日夜精勤无怠。老人初怜其蠢蠢。时时激发。颙时闻老人开示衲子。亦眉闲津津动色。是知众生佛性种子。待时而发也。因请益。老人乃开示以念佛审谁字公案。教其参究。颙亦能领荷。第恐无决定为生死心。不能[拚-ㄙ+ㄊ]命到底。又恐宿习恶知恶见。中道遮障。流入邪网。除此二病。则单一念。昼夜六时紧抱疑团。即二三十年不悟不休。纵今生不悟。将作胜因。来世出头。便知此事。虽经多劫。终不失正因种子。若立志不坚。用心不切。别起邪思。不但辜负此生。即千生万劫。亦无出头分也。
示在介侍者
紫柏老人。全身荷负大法。欲建法门中兴之业。故刻力册大藏经。此一段大事因缘。非小小也。末后全付担。于澹公一肩荷之。经既刻而贮不得其宜。则复化城之功。又非小小。化城复非一手一足之力。侍者在介。事事贾勇先登。不避艰险。其功居多。此又众中之尤难也。尝谓世人未有无所为而乐用者。即古豪杰皆然。况其它乎。汉高帝天下既定。功臣未封。忽见沙中偶语。问子房。子房曰。此从兵戈中冒矢石经万死一生者。皆欲得尺寸之封。今未见封。故偶语耳。于是即封之。此古昔用人之格也。今观介侍者。初心无他图。图出家耳。今奔走七年。化城定矣。大法已得所矣。其居功者。宁无偶语乎。老人谓今当可以如来之赏而赏之也。介侍者即以老人。得如来之大赏。若不能奉如来法。持如来戒。行如来事。万一破戒坏法。如来亦有三尺在也。慎之哉。
示在净沙弥
佛说二十难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