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55-憨山老人梦游集-明-蔡德清-第51页

。若于日用见闻处。果能返观自性。则不随外境流转。如此念念返流。则念念是归真之路。如此用心。若习气不除。触发现行。定不得力。此全在违现业一着。为最上行也。然又必要为生死心切。乃肯下死工夫耳。学人实为生死。真切用心。乃有受用。不是说了便休。作一种佛法知见也。
示净心居士
往老人过吴中。净心居士。参礼请益。老人示之以念佛法门。以念佛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以净心为道号。别数年矣。今书来云。念佛难成一片。复请开示。老人因示之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苦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自己着力。若但将念佛做面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直须勇猛。更莫迟疑。
示仁天老宿持法华经
仁天大德。诵法华经二十余年。将行请益。因谓之曰。法华最上一乘。乃吾佛久秘之要。为授记诸弟子之券书也。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不解意。与义作仇家。二十七祖云。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如上二祖所说。仁天毕竟如何持此经耶。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如是。则六祖纵许解意。亦未能持。又云。此经开方便门。以示诸法真实之相。如是。则山河大地。草木瓦石。无非实相。纵若二十七祖。离出入息亦未能持。然则仁天毕竟如何持耶。如佛所说。持品。乃至展转第五十人转教持经。功德不可思议。由是观之。转教之功。不论解义不解义。离息不离息。但能一念信心。自知本有。则慧命不断。由是老人。最赞青莲法社。以持法华为妙行也。以一闻此经。便下成佛真种。仁天以此转教多人。能如佛所赞叹。更有何法。过于是乎。
示沈大洁
禅净二行。原无二法。永明大师。示之于前矣。禅本离念。固矣。然净土有上品上生。未常不从离念中修。若曰念佛。至一心不乱。岂存念耶。但此中虽是无二。至于下手做工夫。不无巧拙。以参究用心处最微最密。若当参究时。在一念不生。若云念佛。则念又生也。如此不无两橛。念就参究念佛处。打作一条。要他不生而生。生即不生。方是永嘉惺寂双流之实行也。何耶。若论参究提话头。堵截意根。要他一念不生。如此虽是参的工夫。古人谓抱桩摇橹。只者要他不生的一念是生也。岂是真不生耶。只如念佛。若将一声佛号。挂在心头。念念不忘。岂是真一心不乱。古人教人参活句。不参死句。正在生处。见不生意。如经云。见刹那者。方悟无生。即此一语。则参究念佛。当下可成一条矣。道人谛听。参究念佛。此中易落淆讹。不可忽也。如何参究即念佛。念佛即参究耶。如今参究。就将一句阿弥陀作话头。做审实工夫。将自己身心世界。并从前一切世谛。俗习语言。佛法知见。一齐放下。就从空空寂寂中。着力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正当提起时。就在直下看觑。审实此念佛的是谁。重下疑情。审之又审。疑之又疑。如驴觑井。觑来觑去疑来疑去。疑到心思路绝处。如银山铁壁。无转身吐气处。是时忽然磕着触着。真无生意。忽然猛的现前。时则通身汗流。如大梦觉。到此方信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参即是念。念即是参。回头一看。始知向来。如在含元殿里觅长安也。如此做工夫。最怕将心要悟。才有要悟的心。便是拦头板也。只管一直做将去。不计工程。即到做不得时。则打起精彩。又从新做起。又切不可贪求[纟-八]妙。即有一念暂息。寂静欢喜。切不可当作好处。直须吐却。切不可将佛祖[纟-八]言妙语来作证。当作佛法。又不可堕在无事甲中。以此为得。总之一切圣凡。迷悟都不管。单单只是追求一念下落。追到赶尽杀绝处。久久自见本来面目。如十字街头见阿爷。更不向人问觅也。看来此事。元是人人本分上事。更无甚奇特处。道人真真实实为生死大事。试从此下手。决不相赚。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九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示本怀印禅人
昔吾佛于灵山会上。欲以妙法华经付嘱有在。令于末世受持。广宣流布。无论人天百万。即得授记。诸弟子竟无一人。敢于娑婆世界流通此法者。必待地涌之众。乃能荷担。持此法者。岂易易哉。以五浊恶世。众生薄福。其性刚强。最难调伏。是以吾佛教持经者。必以忍辱为第一行。故曰。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经者。应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乃可为众广说此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乃可为众说是法华经。故佛自述其往昔求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