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逞知见。妄言证圣。自为超佛越祖。乃是憎上慢人。未得谓得。堕大妄语。可不惧哉。此辈岂可以破阴不破阴。与真修之士同日而语耶。昨东行。见禅者甚多。而堕上慢者不少。山野特举破阴。以印正之。闻者惭服。颇折其邪。见白衣谈禅。多堕此病。惟今真修。但以三渐次行顿悟自心。顿出生死一着为急务。若自心一明。识阴自破。则前四阴。不待破而自破。且如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岂色阴能碍也。又云。老僧能转十二时。又云。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岂在受想行阴里。六祖临终自知去处。岂非随愿所往。如是殆非妄言证圣者可拟也。吾人只贵究明自心。求出生死一着。且不必论破阴与位次合不合。以理揆之。圣言证明。暗劣之见如此。高明有以教之。
西堂广智请益教乘六疑
一问古人判教云。双垂两相。二始同时。初说华严。本被大乘。二乘绝分。鹿苑转四谛时。身子目连。尚未舍邪出家。何故华严结末文中。有声闻舍利弗等。若据结文。二乘得闻华严。何故斥云二乘绝分。文义俱违。愿垂分祈。
答。教中说十方诸佛。一身一智慧。故十方佛土中。唯说一乘法。所以菩提场中。初成正觉。即说华严为最上一乘法。独被大根众生。是谓称实智说。争柰众生根机不一。有中下劣解。不见不闻。则为绝分。故随劣机感。现小化身。八相成道。于鹿野苑。说三乘法。所谓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以但随机感。故现身耳。其所说法。为权智也。华严会上。逝多林中。文殊象王回旋。则舍利弗等。六千比丘。成道于言下。是亦地上菩萨。名大阿罗汉。今佛既现小应身。示生人闲。而诸外道坚执我见。未易摄化。故舍利等。亦随现声闻。辅扬法化。为影响众。所谓内秘外现之俦。非实声闻也。其斥二乘绝分者。乃斥实行执相声闻。而舍利等受呵。正为鼓簧法化耳。大似优戏场中。各作一脚。以发悲欢离合之情。及至散场。则了无干涉。故菩萨利生。如嬉戏然。调而应。偶而会。岂实法耶。
二问华严经中。普眼不见普贤。如是三度入定。遍观三千大千世界不见。却来白佛。佛教静三昧中。起念便见。普眼才起一念。即见在虚空中。若普贤之身。是一真法界。应在三昧中见。何故不见。若普贤是色相身。未入定时应见。何故佛教起念方见耶。
答。法身无相。饶他普眼。亦莫能觑。于定中求而不见者。以法身无彼此迭相见故。是知可见者。乃就第二门头。故起念方见耳。
三问起信论中。真如内熏。故有妄心。厌生死苦。要求涅盘。妄心有二。一者凡夫二乘。依事识熏修。二者菩萨。依业识熏修。今之学人参究。但依事识。不能依业识。参禅本是大乘法门。若依事识而参。返成凡夫二乘之行。若参时二识同用。又违古人云。离心意识参。愿垂开决。
答。教说凡夫二乘依事识修。菩萨依业识修。乃约就依识发心取证耳。今参禅人发心。虽是事识。而用志直要打破业识漆桶。直透向上未迷已前一着。不落二识巢臼。若得少为足。便不能离心意识矣。
四问古人云。不贵子之行履。只贵子之见地。又云。见地不明。堕落坑堑。今诸方解说有二。一说博学经论。依解名为见地。一说悟明后。方为见地。若学解为见地。何故宗门不许看教。若悟后方是见地。即今初心操履。以何法为见地。免离堕坑之患耶。
答。解为见地。有三种不同。有学解。有信解。有悟解。若从教上。或祖师公案上解得。佛祖究竟处。不落枝岐。此虽是名见地。谓依地作解。其有未亲言教。但只决定信自心。了无一物。是为信解。若参究。一旦明本有。是为悟解。此三皆名见地。但依他解。多落知见障。信解如此。亦要操修以臻实证。其悟解虽一念顿悟。尚有无始微细惑障。亦要净除。是三种见地虽贵。若不行履。终难究竟。今古人所贵见地者。但就根器为本。非金不行履。古人一期之语。不可作实法会也。
五。问古人云参究。在搬柴运水行脚处参。今之学者。要在静坐。参功有力。若在四威仪中。与物交接。心念纷飞。话头沉没。若惟静坐。又违古人操履。若与物交。终日散心。如何令学人日用中。动静无违也。
答。古人做工夫。要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看取。不是教你死死枯坐也。以初入禅。心多散动。姑就静坐摄心。其实要将静中做的。去动处验看如何。若用心绵密。自然动静如一。打成一片矣。今对境心念纷飞。是于话头全不得力。岂真参之人耶。为今只要话头得力。不拘动静。自然不被他转矣。
六问又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又云。佛界等。众生界等。又云。度尽众生。方成佛道。若生佛平等。佛无度生之义。如何度尽众生。方成佛道。若佛菩萨。度尽众生。佛界似乎渐增。众生界似乎渐减。云何谓生佛平等耶。
答。心佛众生。本来平等。以众生是佛心中之众生。故佛度自心之众生。若众生相空。是为度尽众生。即成自心之佛。纵一心尽作众生。乃众生自作自心之众生。而佛界不减。纵众生界尽。只是消得各各众生界。以心平等故。而佛亦不增。佛观众生界空。若众生自心不空。则众生亦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