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所造。亦是遣虚存实观之所治。次云。或执内识。亦如境之非有。此即清辩。依于大乘教中所说一切无性。遂妄计为心境皆无。不知大乘但明诸法无实。意令遣相证性。非是拨无俗谛。成恶取空也。今明识是依他起性。四分皆有。但相分非在于心外。见分不离于识体。虽无实我实法。仍有缘起差别。乃舍滥留纯观。摄末归本观之所治。三云。或执诸识。用别体同。此即一类菩萨。依于大乘教中所说心性是一。能生一切诸法。如一水镜。多波像生。遂妄计为识体定一。不知大乘但明理体无二。亦令遣相证性。非谓八识种现当体行相总无差别也。今明八识。各从种生。各有现行。所依不同。所缘亦别。此识灭时。余识不灭。又复各具四分。见相二分是用。用固各别。自证。证自证。之二分是体。体亦非同。良由如来藏心不思议故。举体而为眼识之四分。复举体而为耳鼻等识之四分。非分一如来藏。而为八识。亦非八识。只共一如来藏。又非八识。便成八如来藏。此与泥团微尘之喻。自不相侔。是故约真谛。则相无别。体用俱泯。不得但云体同。约俗谛。则相有别。体用俱分。不得但云用别。又若约所依理体。则一尚叵得。如何复说用别。若约八识当体。则相各有异。又如何可说体同。当知水镜波像之喻。自有二义。一者遣相证性义。则如来藏性如水如镜。八识体用俱如波像。固不得云诸识用别体同。二者摄末归本义。则八识之各各内二分。一一如水如镜。其各各相见二分。一一如波如像。亦不得云诸识用别体同。今此一类大乘。依于遣相证性义中而起妄执。故为摄末归本观之所治。四云。或执离心无别心所。此即经部。依于经中所言士夫六界。复言染净由心。遂计心所。但是依于识之分位假立。无别实有。不知经中乃约心王胜故。所以但说由心。及说地。水。火。风。空。识。名为六界。然既说心王。必有心所与之相应。故唯识言。亦摄心所。此从隐劣显胜义中起执。仍为此观所治。盖但隐心所之劣。非竟无心所也。斯论所明实无外境。唯有内心。体用条然。王所宛尔。能令四执涣然冰释。于唯识理。如实而解。不乖异故。名之为如。真比量也。非影响故。名之为实。真现量也。
(甲)二依教广成分三。初略答外难略标识相。二广明识相显前颂意。三明修行位次。(乙)初中二。初托问举颂。二以论释成。(丙)今初。
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问意在说有二字。谓说有则非无。答释在假说二字。谓假说则非实有也。余如论文自释。
(丙)二以论释成二。初释前三句。二释后三句。(丁)初中二。初略释。二广释。(戊)初中二。初正释。二结判。(己)初又三。初释第一句。次释第二句。后释第三句。(庚)今初。
论曰。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我。谓主宰。法。谓轨持。
世间说有我法。是无体随情假。随自执情。妄名为我法故。如有情命者等。实德业等是也。圣教说有我法。是有体强设假。随位随缘。假施设故。如预流一来等。蕴。处。界等是也。主有自在力。宰有割断力。又主是体宰是用。约主宰义。故名为我。轨范可生物解。任持不舍自相。约轨持义。故名为法。世间妄计为实。圣教知由假立也。
(庚)次释第二句。
彼二俱有种种相转。我种种相。谓有情命者等。预流一来等。法种种相。谓实德业等。蕴处界等。转。谓随缘施设有异。
有情命者等。谓十六知见。世间所妄执之我也。预流。一来等。谓三乘名位。圣教所假说之我也。实德业等。谓胜论六句。及余种种世间所妄执之法也。蕴。处。界等。谓三科开合。及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十力一切法相。圣教所假说之法也。随缘施设有异者。且如五蕴和合。妄计有我。施设有情之名。妄计色心连持不断。别有实体。施设命者之名。断分别惑。施设预流果名。断欲界思惑六品。施设一来果名。乃至断尽我法二执。施设罗汉。如来果名。又为迷心重者。施设五蕴之名。为迷色重者。施设十二处名。乃至为治六蔽。施设六度名等。
(庚)后释第三句又二。初征起总释。二约义别释。(辛)今初。
(征曰)。如是诸相。若由假说。依何得成。(释曰)。彼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
(辛)二约义别释二。初释圣教假说所依。二释世间假说所依。(壬)今初。
识。谓了别。此中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先释八识皆是了别之义。谓眼识了别色。耳识了别声。乃至第八识了别根身器界种子也。识之为言。亦摄心所。以心王决定与诸心所。恒相应故。自证是识体。相见二分。皆依体起。依此相见二分。施设种种我法。故彼我法二名。离此相见二分。更无所依。夫我法但依相见施设。则我法非有。相见不无。即遣虚存实观也。相见俱依自证而起。则用不离体。体外无用。即摄末归本观。及舍滥留纯观也。识言亦摄心所。即隐劣显胜观也。
(壬)二释世间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