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56-成唯识论观心法要-明-释智旭-第33页

。非(可谓)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若在)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如契经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
契经。如来功德庄严经也。无垢识。标名也。净无漏界。示义也。解脱一切障。明离障解脱至究竟也。圆镜智相应。明相应之慧心所。名为大圆镜智也。
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故)此(颂)中偏(先)说(之。若)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缘觉。入无余依涅槃时(亦)舍。(至于)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心等(四名)。通(一切位)故。随(染净)义。(如)应说(之)。
众生分中名染心。佛果位中名净心。众生分中。执持有漏种子及有漏色根。佛果位中。执持无漏种子及无漏色根。众生分中。名染所知依。佛果位中。名净所知依。众生分中。名世间种子识。佛果位中。名出世种子识。故云随义应说也。然此中谓二乘入无余依涅槃舍者。仍带通教方便说之。若据大乘实义。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缘觉出生其中。受法性身。则仍未舍异熟识体。故法华云。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
(癸)二结归二位。
然第八识。总有二位。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文所)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徧行别境各五。善十一。(以徧行五心所)。与一切心。恒相应故。(所以亦与无漏第八相应)。常乐证知所观境故。(得与善欲相应)。于所观境。恒印持故。(与善胜解相应)。于曾受境。恒明记故。(得与善念相应)。世尊无有不定心故。(得与善定相应)。于一切法。常决择故。(得与善慧相应)。极净信等。常相应故。(与十一善心所相应)。无染污故。(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无散动故。(不与四不定相应)。此亦唯与舍受相应。任运恒时平等转故。以一切法而为所缘境。镜智遍缘一切法故。
亦惟舍受。谓无漏位中。同于有漏之唯舍受也。以一切法为所缘境。谓不同有漏之唯缘三类性境也。初正释颂文竟。
(庚)二证有本识三。初征答总标。二别显教理。三总结劝信。(辛)今初。
(问曰)。云何应知此第八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答曰)。圣教正理。为定量故。
(辛)二别显教理二。初引圣教。二显正理。(壬)初中二。初引大乘。二引余部。宗镜云。引七本经。即大三小四也。(癸)初又二。初正引经证有第八。二显大乘是圣言量。(子)今初正引三经四颂。
谓有大乘阿毗达磨契经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阿毗达磨此云无比法。此即所引第一颂也。下文共作三番释义。
此第八识。自性微细。故以作用而显示之。颂中初半显第八识为因缘用。后半显与流转还灭作依持用。
此第一番释义。先分科也。
界。是因义。即种子识。(此种子识)。无始时来。展转相续。(能持一切漏无漏色心等诸法种子)。亲生诸法。故名为因。依。是缘义。即执持识。(此执持识)。无始时来。与一切(现行漏无漏)法(平)等(而)为依止。故名为缘。谓(种子识)。能执持(一切)诸种子故。(执持识)与现行法。为所依故。(由种子故)即变为彼(现行。由执持故)及为彼(现行所)依。变为彼者。谓(由种子)变为器(界)及有根身。为彼依者。谓与转识作所依止。以(执持识)能执受五色根故。(令)眼等五识依之而转。又与末那为依止故。第六意识依之而转。(以)末那(及)意识(皆)转识(所)摄故。如眼等识。(必须)依俱有根。第八理应是识性故。亦以第七为俱有依。是谓此识。为因缘用。
此释初半颂义也。
由此有者。(谓)由有此(第八)识(也)。有诸趣者。(谓)有善恶(等六)趣(也)。谓由有此第八识故。执持一切顺流转法。令诸有情流转生死。虽或业生。皆是流转。而趣是果。胜故偏说。(又)或诸趣(之)言。通(指)能(趣)所趣。(以)诸趣(之)资具。亦得趣名。诸惑业生。皆依此识。是与流转作依持用。
此释后半颂之第三句也。一切顺流转法。即惑业生等有漏种子。惑。谓见思二惑。业。谓善恶不动三业。生。谓胎卵湿化四生。所趣。即六道果报。能趣。即惑业。亦名诸趣资具。
及涅槃证得者。由有此识。故有涅槃证得。谓由有此第八识故。执持一切顺还灭法。令修行者证得涅槃。此中但说能证得道。(以)涅槃不依此识有故。或此但说所证涅槃。是修行者正所求故。或此双说涅槃与道。俱是还灭品类摄故。谓(颂中)涅槃(之)言。显所证灭。(颂)后证得(之)言。显能得道。由能断(之)道。断(破)所断(之)惑。(至于)究竟尽位。证得涅槃。能所断证。皆依此识。是与还灭。作依持用。
此释后半颂之第四句也。一切顺还灭法。即本有新熏二种无漏种子。还者。归趣之义。即能证之道。灭者。寂止之义。即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