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68-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明-释智旭-第1页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一)
支那蕅益沙门释智旭撰述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中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义疏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义疏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经
支那沙门蕅益释智旭疏义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一切者。通指十方三世也。佛者。觉也。佛说无量法。唯明一心义。故云佛语心为宗也。迷心逐语。则语成糟粕。离语觅心。则心若龟毛。今以心契语。以语印心。故名佛语心品。然兹一经。共有三译。此名宋译。最居其先。文有四卷。品题唯一。次元魏菩提留支所译。文有十卷。品有十八。次唐朝实叉难陀所译。文有七卷。品题有十。必须三译并参。方知此经脉络旨趣。而今译序分甚略。流通未传。故亦旁引二译。方成三分。
初序分。(此译略。二译详。)二正宗分。(此译一品。魏译分十五品。唐译分七品)三流通分。(此译无。二译皆有二品)
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魏云。请佛品第一。唐云。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初中二。初标闻法时处。二引闻持之伴。
今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魏云。婆伽婆住大海畔摩罗耶山顶上楞伽城中。彼山种种宝性所成。诸宝间错。光明赫焰。如百千日。照耀金山。复有无量华园香树。皆宝香林。微风吹击。摇枝动叶。百千妙香。一时流布。百千妙音。一时俱发重岩屈曲。处处皆有。仙堂灵室。龛窟无数。众宝所成。内外明彻。日月光辉。不能复现。皆是古昔诸仙圣贤思如实法得道之处。唐云。佛住大海滨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
疏曰。此即五事证信之四也。如是者。举所闻之法。我闻者。明能持之人。一时者。明闻持和合。佛者。明时从佛闻。南海滨等者。明闻持之所也。据魏唐二译。并云山顶楞伽城中。此云楞伽山顶。葢影略也。观心释者。海。是八识境界。山。是法性。城。是大般涅槃。种种宝华。即是性具智慧妙宝功德妙华。从法性生。还以庄严法性也。佛住其中者。即是自觉圣智不离自心现量第一义境。
二引闻持之伴
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魏云。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皆从种种他方佛土。俱来集会。是诸菩萨。具足无量自在三昧神通之力。奋迅游化。善知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而授佛位。自心为境。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随种种心。种种异念。无量度门。随所应度。随所应见。而为普现。唐云。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五法。三性。诸识。无我。善知境界自心现义。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一切诸佛手灌其顶。皆从种种诸佛国土而来此会。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其上首)
疏曰。准今本及魏译。则比丘菩萨两众。皆从他土来集。据唐译。则比丘似是常随众。菩萨乃从他土来也。若常随比丘。则有应化实行二种。若来集比丘。则是应化者多。或彼应化以神通力。兼携实行者来。要必堪闻大乘法者。乃获与嘉会耳。列名以比丘居前者。出世相故。有定踪故。叹德唯在菩萨者显大乘故。绍佛业故。余对二译可解。通序竟。
二别序(二译有。今经缺)
疏曰。准魏唐本。佛先于龙王宫中。说法七日向海南岸遥望山城。微笑而说过去诸佛因缘。彼王闻已。迎佛入城。现诸神变。问答二法。须者寻之。序分竟。(二法者。因如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乃问何者名法。何名非法。何得有二也。)
二正宗分。大科为二。初总明一百八句。二别明三十九门
初总明一百八句。(魏云。问答品第二。唐云。集一切法品第二)文分为三。初说偈赞佛。二请佛垂许。三正申问答。初中二。初经家叙仪。二大慧偈赞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魏云。尔时圣者大慧菩萨与诸一切大慧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国土云云)
疏曰。摩帝。亦云末底。此翻为慧。欲达自心现量第一义境。必藉自觉圣智大慧故也。慧为法界。一切法趣慧。了知诸佛刹土。皆是自心所现境界。故能俱游。而能游所游。并依本觉佛性。故云承佛神力。知诸法空而不取证。故云从座而起。显出度生方便。故云偏袒右肩。方便不离实际。故云右膝著地。权实不二。随顺法性。故云合掌恭敬。由始觉智。显本觉理。故云以偈赞佛也。
二大慧偈赞二。初正赞佛德。二结劝修观。
今初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魏云。佛慧大悲观。世间离生灭。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