哉世尊。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二。初正答所问。二更释所疑。
今初
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魏云。一切众生。执著不实虚妄想者。从见种种虚妄法生。唐云。一切众生于种种境。不能了达自心所现)
疏曰。此答云何而生。谓由不了唯心故生也。
大慧。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魏云。以著虚妄能取可取诸境界故。入自心见。生虚妄想故。堕于有无二见朋党非法聚中。增长成就外道虚妄异见熏习故。唐云。计著能所虚妄执著。起诸分别。堕有无见。增长外道妄见习气)
疏曰。此答以何为体。谓以计著能所有无。增长外道习气为其体也。
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著我我所生(魏云。以取外诸戏论义故。起于虚妄心心数法。犹如草束。分别我我所法。以是义故。生不实妄想。唐云。心心所法相应起时。执有外义种种可得。计著于我及以我所是故名为虚妄分别)
疏曰。此答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谓因执著外种种义而生。即心心数之所生也。据唐译。则以我我所句。结答何故名为虚妄分别。初正答所问竟。
二更释所疑二。初疑问。二答释。
今初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著生。
疏曰。此牒佛答以启难端也。唐译略而不存。
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唐云。若如是者。外种种义。性离有无。起诸见相。)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唐云。第一义谛。亦复如是。离诸根量宗因譬喻。)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著妄想生。非计著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唐云。世尊。何故于种种义言起分别。第一义中不言起耶)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说一生一不生(唐云。将无世尊所言乖理。一处言起。一不言故。又云。世尊又言虚妄分别。堕有无见。譬如幻事。种种非实。分别亦尔。有无相离。云何而说堕二见耶。此说岂不堕于世见。魏译亦有此一段)
疏曰。此以世谛例第一义。同皆离有无相。何故但说于世谛中而生妄想。不说于第一义生妄想耶。又世谛旣如幻事。非有非无。则妄想分别。亦如幻事。亦非有无。何言妄想堕有无见耶。初疑问竟。
二答释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唐云。分别不生不灭。)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唐云。何以故。不起有无分别相故。所见外法皆无有故。了惟自心之所现故。)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著生。(唐云。但以愚夫分别自心种种诸法。著种种相而作是说)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著见。离作所作因缘过。(唐云。令知所见皆是自心断我我所。一切见著离作所作诸恶因缘。)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唐云。觉唯心故。转其意乐。)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唐云。善明诸地。入佛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唐云。舍五法自性诸分别见)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疏曰。此明若达唯心。则有无妄想不生。世谛本即第一义谛。但由愚夫不了唯心。故于自心所现境界妄计有无。则第一义便成世谛。非谓二谛各有自体。而云一生妄想。一不生妄想也。是故为说种种诸义皆唯心现。非有非无。莫堕有无见中。令其得断我我所见。离作所作诸恶因缘。乃至入如来境也。由此言之。则虚妄分别。秪由执著自心所现诸境界生。若能如实了知。即得解脱矣。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通。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唐云。世非有无生。亦非俱不俱。)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唐云。云何诸愚夫。分别因缘起。)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唐云。诸缘之所作。所作法非生。)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唐云。果不自生果。有二果失故)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唐云。无有二果故。非有性可得。)观诸有为法。离攀缘(唐作能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唐云。决定是唯心。故我说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唐云。量之自性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唐云。施设假名我。而实不可得。)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唐云。诸蕴蕴假名。亦皆无实事)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唐云。相因及所生)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唐云。无我为第四。修行者观察。魏云。有四种平等。相因生无我。如是四平等。是修行者法)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此二偈。魏唐俱在最后)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