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魏云。亦不得言无。唐云。亦非是无法)犍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魏云。诸法无因有。唐云。虽有而无因)不生无自性。何因空当说。(魏云。诸法空无相。云何为我说。唐云。空无生无性。云何为我说)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二云。离诸和合缘。智慧不能见)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魏云。以空本不生。是故说无体)谓一一和合。性现而非有。(魏云。见物不可得。唐云。虽现而非有)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魏云。非外道所见。和合不可得)梦幻及垂发。野马犍闼婆。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唐云。无因而妄现。世事皆如是。)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唐云。无生义若存。法眼恒不灭。)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唐云。我说无因论。外道咸惊怖)
疏曰。佛说无生。为破执有生耳。非建立不生宗也。而愚夫不知。妄以不生作无性解。岂知所谓一切法不生者。非直无性而已。无性亦无所有。不得偏言是无。譬如干城幻梦。虽现似有。实无他因也。次更征云。我何因而说诸法不生空无性耶。以其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若离诸和合缘。则智慧观察决不能见。是则空本不生。故说无体性耳。须知正和合而现时。当体非有不同外道分析和合之后。方云不可得也。试观梦幻及垂发等无因妄现。则凡世间诸事。莫不皆然。所以折伏外道邪因缘论。申畅正法生即无生之义。此无生义。是正法流。是正法眼。故外道闻必惊怖。如狮子吼。百兽脑裂也。
二重申问答四。初问。二答。三再问。四再答。
今初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云何何所因。彼(唐作复)以何故生。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疏曰。此承上文梦幻垂发等无因相现而疑问也。故曰。此事云何。何所因而有梦幻等事。复以何故而见梦幻等生。此一一和合。毕竟于何处和合而佛乃作无因论耶。
二答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观察有为法。非无因有因。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疏曰。此明佛破外道邪因。说无因论。乃由观察三界诸有为法。自心所现。故非无因。心外无法。故非有因。心生。则当处法生。其生也无来处。心灭。则随处法灭。其灭也无去处。故令彼生灭论者所见和合之相。从是得永灭也。
三再问
尔时大慧。说偈问曰。云何为无生。为是无性耶。(唐云。为无故不生)为顾视诸缘。有法名无生。(唐云。为待于众缘)名不应无义。(唐云。为有名无义)唯为分别说。(唐云。愿为我宣说)
疏曰。此以三意难无生之名也。一者无性故不生耶。则如龟毛兔角。故不可也。二者顾待诸缘而不生耶。则如焦芽败种。亦不可也。三者名为无生实无义耶。则成虚诳戏论尤不可也。得此三难。而如来无生妙旨。乃可申畅矣。
四再答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非无性无生。(唐云。非无法不生)亦非顾诸缘。非有性而名。(唐云。亦非以待缘。非有物而名。)名亦非无义。
疏曰。此先总拂其所问之非也。
一切诸外道。声闻及缘觉。七住非境界。是名无生相。
疏曰。此显中道法身。乃名无生。故外道著有。三乘证空。皆非其境界也。
远离诸因缘。亦离一切事。(唐云。无有能作者)唯有微心住。(魏云。说建立唯心。唐云。唯心所建立)想所想俱离。(唐云。能所分别离)其身随转变。(魏云。转身依正相。唐云。如是转所依)我说是无生。无外性无性。(魏云。外非实无实。唐云。外物有非有)亦无心摄受。(唐云。其心无所取)断除一切见。我说是无生。如是无自性。空等应分别(唐云。空无性等句。其义皆如是)非空故说空。无生故说空。
疏曰。此正明唯心。乃无生实义也。旣云唯心。则远离心外因缘。亦离作者之事。亦无能所分别。亦能证得转依。亦不摄取心外有性无性诸见。故名无生。亦名无性。亦名为空。无生故空。此空非断空。真空即是中道第一义谛。无生故无性。此无性非断无。无性即是一切法之实性。乃申明非无性无生之旨也。
因缘数和合。则有生有灭。(唐云。因缘共集会。是故有生灭。)离诸因缘数。无别有生灭。(唐云。分散于因缘。生灭则无有。)舍离因缘数。更无有异性。若言一异者。是外道妄想。(魏云。离因缘无法。离和合无得。外道妄分别。而见有一异)有无性不生。非有亦非无。除其数转变。是悉不可得。(唐云。有无不生法。俱非亦复然。唯除众缘会。于中见起灭)但有诸俗数。展转为钩鏁。离彼因缘鏁。生义不可得。(唐云。随俗假言说。因缘递钩锁。若离因缘锁。生义不可得。)生无性不起。离诸外道过。但说缘钩鏁。凡愚不能了。(唐云。我说唯钩锁。生无故不生。离诸外道过。非凡愚所了)
疏曰。此明迷于中道佛性。举体妄成十二因缘。若知十二因缘生即无生。则见中道佛性也。由此唯心十二因缘虚妄和合。故于无生灭中见有生灭。若知因缘性空。不妄集会则生灭当体寂灭。譬如目瞖旣尽。空华自亡。是故除此唯心因缘之外。更无有异性可得。若妄计有一性及异性者。皆是外道邪分别耳。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