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72-法海观澜-明-释智旭-第14页

菩萨。成阿惟越致。 菩萨未得至阿惟越致地。应常勤精进。犹如救头然。荷负于重担。为求菩提故。常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心。若求声闻乘。辟支佛乘者。但为成己利。常应勤精进。何况于菩萨。自度亦度彼。于此二乘人。亿倍应精进。东方善德佛。南栴檀德佛。西无量明佛。北方相德佛。东南无忧德。西南宝施佛。西北华德佛。东北三乘行。下方明德佛。上方广众德。如是诸世尊。今现在十方。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 说法者应行四法。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智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 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一者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悋畏。四者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复有四法。一者于诸众生。生饶益想。二者于诸众生。不生我想。三者于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愿诸众生。从我闻法。于无上菩提而不退转。复有四法。一者善能安住陀罗尼门。深信乐法。二者善得般舟三昧。勤行精进。持戒清净。三者不乐一切生处。不贪利养。不求果报。四者于三解脱。心无有疑。又能善起诸深三昧。具足威仪。忆念坚固。有念安慧不调戏。不轻躁。不无羞。不痴乱。言无错谬。守护诸根。不贪美味。善摄手足。所念不忘。乐行头陀。分别世间出世间法。心无疑悔。言辞章句。不可穷尽。为诸听者。求安隐利。不求他过。有如是法。应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一不自轻身。二不轻听者。三不轻所说。四不为利养。 何等为四谛相。一求一切善法故。勤行精进。二若听受读诵经法。如所说行。三厌离三界。如杀人处。常求勉出。四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故。自利其心。谛名真实不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不虚。复有四法。为三圣称叹。一乃至失命。不为恶事。二常行法施。三受法常一其心。四若生染心。即能正观染心。起染因缘。是染根者。何名为染。何者是染。于何事起。谁生是染。如是正忆念。知虚妄无实。无有决定。信解诸法空故。无所有法故。如是正观染因缘故。不起诸恶业。余一切烦恼。亦如是观。 若人有三十二妙法。亦能发愿。是名真实菩萨。一深心为一切众生求诸安乐。二能入诸佛智中。三自审知堪任作佛不作佛。四不憎恶他。五道心坚固。六不假伪结托亲爱。七乃至未入涅槃。常为众生作亲友。八亲疏同心。九已许善事。心不退转。十于一切众生。不断大慈。十一于一切众生。不断大悲。十二常求正法。心无疲懈。十三勤发精进。心无厌足。十四多闻而解义。十五常省己过。十六不讥彼阙。十七于一切见闻事中。常修菩提心。十八施不求报。十九持戒不求一切生处。二十于一切众生忍辱无嗔碍。二十一能勤精进修习一切善根。二十二不随无色定生。二十三方便所摄智慧。二十四四摄法所摄方便。二十五持戒毁戒。慈愍无二。二十六一心听法。二十七一心阿兰若处住。二十八不乐世间种种杂事。二十九不贪著小乘。三十见大乘利益为大。三十一远离恶知识。三十二亲近善知识。 因舍心。生广快心。作是念。我若舍是众闹当得禅定。因禅定生妙广快法。得是法已。其后则能利益众生。胜今千万倍。是故为多利益众生。少时舍心。权舍众闹当得禅定五神通等。利益众生。菩萨何故作如是方便。为得大心而作是念。大人乐大利益故。不存小利。是故我今当求大人之法。随而修学。应如是勤加精进。为大利益。所谓禅定神通灭苦解脱等。
佛地经论云。菩萨不应于声闻不生恭敬。由是赞叹声闻功德。亦令其余于声闻众生净信故。 一切众生无始时来。习善时少。造恶时多。是故善法虽遇强缘。亦难生长。恶法虽遇少小外缘。则便炽盛。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云。菩萨有四种非善知识。一者求声闻人。但欲自度。二者求缘觉人。喜乐小事。三者读外经典路伽耶等。四者习学一切文辞。严饰所有。亲近此四种者。但增世利。不增法利。 菩萨有四种真实功德。一者能信解空。亦信因果。二者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三者深乐涅槃。而游生死。四者所作施行。皆为众生。不求果报。若如是者。即生在佛家。
大宝积经论云。不以空故。令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无相故。令诸法无相。但法自无相。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云。外道之人。依粗无智。是故不识无我体相。自他身中。执著有我。声闻分知无我。法相复有不知。是故名为中无智闇。始发心菩萨。少分能知诸法无我。复有不知有微无智。离于有相。取于无相。
大智度论云。诸结使。皆属爱见。属爱烦恼。覆心。属见烦恼。覆慧。如是离爱故。属爱结使亦离。得心解脱。如是无明离故。属见结使亦离。得慧解脱。 舍除五阴。名弃担。荷负佛法中。自利利他二种功德。名能担。 诸外道辈。自著于法。若请若不请。而自为人说。佛于诸法。不著不爱。为怜愍众生故。有请说者。佛便为说。不以无请。而初转法轮。 若不以理求一切法。则不可得。若以理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