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73-法苑珠林-唐-道世-第106页

也。
会名部第二
述曰。世界皎洁。目之为净。即净所居。名之为土。故摄论云。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玻珂等名清净土。法华论云。无烦恼众生住处名为净土。净土不同有其四种。一法性上。以真如为体。故梁摄论云。以莲华王为净土所依。譬法界真如为净土所依体故。二实报土。依摄论云。以二空为门。三慧为出入路。奢摩他毗钵舍那为乘。以根本无分别智为用。此皆约报功德辩其出体。三事净土。谓上妙七宝。是五尘色性声香味触为其土相。故摄论云。佛周遍光明七宝处也。又华严经云。诸佛境界相中种种间错庄严。故净土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又新翻大菩萨藏经云。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火洞然如来在中。若依经行。若住坐卧。其处自然八功德水出现于地。四化净土。谓佛所变七宝五尘为化土体。故涅槃经云。以佛神力地皆柔软。无有丘墟土沙砾石。乃至犹如西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等。又大庄严论云。由智自在随彼所欲。能现水精琉璃等清净世界。又维摩经云。佛以足指案地现净等事。又十地经云。随诸众生心所乐见。为示现故。此诸经论所明。并约化为净土。由佛神力现故有。摄故即无。故名化土。
辩处部第三
述曰。上来虽明土有四种。然纲要有二。一报土。二化土。此二即摄理事二土。初报土者。谓佛如来出世诸善体是无漏。非三界所摄故。净土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又智度论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然佛所居无处为处。过在十方世界。或依法身而安净土。故论云。释迦牟尼佛。更有清净世界如阿弥陀国。其弥陀佛亦有严净不严净世界如释迦佛。又涅槃经云。我实不出阎浮提界。又法华经偈云。
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
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  种种宝庄严
又华严经云。如来净土。或在如来宝冠。或在耳珰。或在璎珞。或在衣文。或在毛孔。如是毛孔既容世界。故知十住论云。佛举一步则过恒河沙等三千世界。其事知是。化土处者。但所居化土无别方处。但依报土而起粗相。或通十方。或在当界。引接三乘人天等众如弥陀世尊。引此忍界凡小众生。而安净国。或于秽现净如按地现净。譬同天宫其事如是。或于众生共相器世界间。种子所感于中显现净秽境界。随其六道各见不同。此皆由外名言熏习。因识种成就感得器世界。影像相现。此影像是本识相分。由共相种子与影像相。彼现相识为因缘。即此共相。由内报增上缘即此共相由内报增上缘力。感得如此苦乐不同。
能见部第四
述曰。如凡夫二乘。于秽土中见阿弥陀佛。诸菩萨等于净土中见阿弥陀佛。据此二说。报土则一向纯净。应土则有染有净。故净土论云。土有五种。一纯净土。唯在佛果。二净秽土。谓净多秽少。即八地已上。三净秽亭等土。谓从初地乃至七地。四秽净土。谓秽多净少即地前性地。五杂秽土。谓未入性地。第五人见后一不见前四。第四人见后二不见前三。第三人见后三不见前二。第二人见后四不见前一。第一佛上下五土悉知悉见也。
业因部第五
述曰。具引经论十说不同。或说一行而生净土。如涅槃经云。有德国王觉德比丘。为护法因缘生不动国。又维摩经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或说二行而生净土。如梁摄论云。出世善法者。无分别智及后得智所生善根。为出世善法名因。或用定慧为乘。或说三行而生净土。如涅槃经云。思惟三三昧空无作无相而生净土。又观经云。令未来一切凡夫生极乐国。当修三业。一孝养父母事师不杀修十善业。二受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是名净业。或说四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行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或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谓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或说五行而生净土。如净土论云。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或说六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乃至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智慧众生来生其国等。或说七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一者戒净。二者定净。三者见净。四者度疑净。五者道非道净。六者行净。七者行断智净。前二是方便道。次三是见道。次一是修道。后一是无学道。由斯七净得成四道。四道既成故报居净土也。或说八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答云。成就八法生于净土。一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于众生受诸苦恼。二所作功德尽以施之。三等心众生谦下无碍。四于诸菩萨观之如佛。五所未闻经闻之不疑。六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七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八常省己过不讼彼短。常以一心求诸功德。或说九行而生净土。如无量寿经云。略说三辈广说九品(具如经说)或说十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