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94-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第47页

,故此生已,仍须励力善为修习。
〔科〕庚三 除遣此中邪执
  第三除遣于此邪分别者,谓有一类,以佛经说,悉应背弃生死所有一切圆满,为错误事。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诸圆满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发求此心不应道理。然所求中略有二类,谓于现位须应希求,及是究竟所应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圆满,希解脱者,于现法中,亦须希求,以由展转渐受此身,后边乃得决定胜故。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属圆满,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摄。以其身等圆满究竟,即佛色身,圆满佛土,佛眷属故。故《庄严经论》于此密意说云:「增上生谓受用身,圆满眷属勤圆满。」此说由前四度,成办增上生。又多教典,说由此等成色身故。是故修种智者,经极长时,修诸极多,诸极殊胜,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极殊胜身等胜生。成办究竟决定胜者,谓如《入行论》云:「由依人身舟,度脱大苦海。」是须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诸有海,趣妙种智,此复须经多生,故能办此身胜因尸罗,是道之根本。
  若善趣身而不圆满一切德相,仅能成就一少分德,虽修诸道,进程微少,故定须一最圆满者,此中护求寂等未圆学处,犹非满足,故须励力,护苾刍等圆满学处。
  有作是说:护持尸罗,若是为办诸善趣者,则近住等亦能获得,何须艰难,义利微少,诸苾刍等。又余众云,若别解脱所有要义,是为获得阿罗汉故。然苾刍者,未满二十,则不堪受,近事之身,亦有能得阿罗汉者,应赞其身。难行少义,苾刍何为?应当知此是全未知圣教扼要,极大乱言。应以下下律仪为依,受上上者,委重护持圆满学处。已说于共下士道次净修心讫。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六
中 士 道
希求解脱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后堕恶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然非以此便生喜足,是令发起共下士之意乐及发共中士之意乐,厌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须修中士之意乐。所谓虽得人天胜位,然仍未能出于行苦。若即于此执为乐性,实为颠倒。故于真实全无安乐,其后定当堕诸恶趣边际恶故。譬如有一无间定当堕于悬险,现于险崖暂为休息。《入行论》云:「数数来善趣,数受诸安乐,死后堕恶趣,常受极大苦。」《弟子书》中亦云:「诸常转入生死轮,而于暂憩思为乐,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故于善趣亦当厌患,犹如恶趣。《四百论》云:「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无。」《摄功德宝》中亦云:「诸具贪生死意恒流转。」《弟子书》中亦云:「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闇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闇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此说从无始来,执着三有盛事为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若不修习便增痴贪,转诸有轮,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科〕已二 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四
      庚一 正修意乐分二
       辛一 明求解脱之心
       辛二 发此之方便
      庚二 彼生起之量
      庚三 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庚四 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今辛一 明求解脱之心
  言解脱者,谓脱诸缚。此复业及烦恼,谓于生死是能系缚。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处门,谓胎等四,即于其中结蕴相续,是系缚之体性。故从此脱,即名解脱。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脱之心。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以诸生法,于第二时定不安住,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故若未生对治,当于未来结生相续。由其发起对治力故,结生相续即便止息。
思惟苦谛
〔科〕辛二 发此之方便
  第二发此之方便者,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舍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四百论》云:「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如贪着自家,难出此三有。」
〔科〕辛二 发此之方便分二
      壬一 由于苦集门中思惟分二
       癸一 思惟苦谛生死过患分二
        子一 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
        子二 正修苦谛
       癸二 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壬二 由于十二缘起思惟
今子一 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
  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后。何故世尊不顺彼义之次第,而作是说:诸苾刍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大师于此违因果次第而宣说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无过失。此复云何?谓诸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