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反安住学处障品极可诃责,及愿今后于如是罪定不令生,防护当来,于彼二心应多修习。如云:「一一罪生时,应当自诃责,必不令更生,恒思如是行。」应励修学能相续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谓与善师善友共住,及应依止多闻等因。如云︰「于此等时中,谓当串习念,此因能遇师,或行应理事。」总须多闻善辨菩萨学处取舍,次于所知法义,一切威仪,恒依正念发勤精进,故于所精进处要无错误。
〔科〕午四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第四身心由此堪能之理,谓自在之力。如《不放逸品》说:「必须善学菩萨学处,及受已不学过患极重,当视烦恼犹如仇敌,于诸难行莫觉为担,应发心力视为庄严。」于未修业前先修此等,破除身心于诸善事无堪能性、一切怯弱,学菩萨行令成轻利。如云:「定于修业前,令一切有力,忆不放逸论,令自成轻利。」如是励力能发何等精进耶?谓如树棉,去来飘动随风而转,自内身心于善勇悍,随勇悍转,此后精进能善成办。由生精进乃能成办一切资粮。如云:「如树棉去来,随风飘动转,如是勇悍转,由是事皆成。」又诸难行,唯应策励,不应弃舍,如吉祥敬母云:「不修难行业,不获难得位,故佛不自顾,令精进增长。」
〔科〕辰四 正修行时应如何修
第四正修此时应如何行。随发何精进,皆当具足六种殊胜及六波罗蜜多。精进施者,谓自住精进而安立他。余如前说。
〔科〕辰五 此等摄义
第五此等摄义。应当随念发菩提心为诸行依而勤修习,则于精进为欲安立诸有情故,策发修学渐令增长。次于大地所发精进修为愿境,于初发业所行精进随力勤学,尤应断除精进不共所治诸怯弱等。又于所得菩提,及为一切有情与乐拔苦,经极长时,集无边资粮行无量难行,先当勇悍擐精进誓甲。《妙手问经》说:「若略发此广大意乐,即已积集广大资粮。」故当勤学。若不学着,不能增长种性堪能,恒为众多恶行染着,于余生中亦极难学诸菩萨行。如是知已,虽尚未能如实修学,然心亦应趣向彼品,随力随能发勤精进,如《妙手问经》说,则于余生少以功力无诸苦难,速能圆满精进波罗蜜多。
静虑波罗蜜
〔科〕卯五 学习静虑分五
辰一 静虑自性
辰二 修彼方便
辰三 静虑差别
辰四 正修彼时应如何行
辰五 此等摄义
今辰一 静虑自性
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如《菩萨地》云:「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当知即是菩萨静虑自性。」《入行论》云:「既发精进已,意当住等持。」
〔科〕辰二 修彼方便
第二修彼方便,谓当思惟修习静虑所有胜利,及不修过患,奢摩他时兹当广说。
〔科〕辰三 静虑差别
第三静虑差别。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谓世、出世。就品有三,就作业分,谓身心现法乐住静虑、引发功德静虑、饶益有情静虑。初谓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轻安所有静虑。二谓诸静虑能引神通、解脱、遍处及胜处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三谓有静虑能引十一种饶益有情事。
〔科〕辰四 正修彼时应如何行
第四正修彼时应如何行。随修何善三摩地,皆当具足六种殊胜、六波罗蜜多。自住静虑亦安立他,是静虑施。余如前说。
〔科〕辰五 此等摄义
第五此等摄义。随念发心为诸行依而正修习,则于无漏静虑,为欲安立一切有情策励修学。此坚固增长已,以地上诸静虑作所愿境,虽未能生圆满静虑,亦应时时精进不舍,随力学习心一境性诸三摩地。若不尔者,恒违学处罪所染着,于余生中亦极难学菩萨等持所有学处。若能学者,即于现法亦少散乱心,所修善行势力强盛,当来亦如《妙手问经》说,身心喜乐静虑波罗蜜多极易圆满。于奢摩他时当广解释,故此不说。
般若波罗蜜
〔科〕卯六 般若道理分五
辰一 慧之自性
辰二 生慧方便
辰三 慧之差别
辰四 正修慧时应如何行
辰五 此等摄义
今辰一 慧之自性
慧谓于所观事能拣择法,此处是说通达五明处等慧。如《菩萨地》云:「谓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拣择诸法,普缘一切五明处转:一、内明,二、因明、三、医方明,四、声明,五、工巧明,当知即是菩萨慧之自性。」能悟入慧者,是未得地前慧,已悟入者,是得地慧。
〔科〕辰二 生慧方便
第二生慧方便,谓当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过失。其有无通达如实无我性慧之功德过失,毗钵舍那时兹当广说。今当略说所余德失,先说功德。此中慧是现后一切功德根本者,如龙猛菩萨云:「慧为见不见,一切功德本,为辨此二故,应当摄受慧。明是求法义,及大解脱本,故应先敬持,大般若佛母。」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如《摄颂》云:「若时为慧所摄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