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94-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第97页

,亦未听闻圣调伏法,唯三摩地而得喜足,为憍慢转堕增上慢,不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苦忧及诸衰恼,不能解脱六道轮回,不能解脱诸大苦蕴。」如来于此密意说云:「从他听闻解脱老死,故欲断诸障发净智者,应依奢摩他而修妙慧。」《宝积经》云:「住戒能得定,得定能修慧,由慧得净智,智净戒圆满。」《修信大乘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不住于慧,我不说彼能信大乘,能生大乘。」
〔科〕寅五 次第决定
  第五次第决定。如《入行论》云:「当知具止观,能摧诸烦恼,故应先求止。」谓先修止,次依止故,乃修妙观。若作是念,《修次初编》云:「此二所缘无定。」此说止缘无有决定。前文亦说,止所缘中俱有法及法性,故先了解无我深义,缘彼而修,则心无散乱之止及缘空性之观同时俱起,何必先求奢摩他已,次乃修观耶?答:此说观前先修止者,非说引生正见通达无我须先修止。虽无止者,亦能生正见故。又此正见内生强力之感觉,亦不须以止为先。以无止者,仅以观慧数数思择,此亦能生强力感觉,无所违故。若相违者,则修无常生死过患菩提心等,引生强力之感觉,皆须依止。太为过失,理相等故。
  若尔,观前修止为何耶?如《解深密经》说,若以观慧而修思择,最极思择,乃至未起身心轻安,尔时但是毗钵舍那相应作意,生轻安已乃名妙观。故先未得止者,仅以观慧而修思择,终不能发身心轻安所有喜乐。若得止已,后以观慧思择而修,轻安乃生,故观须止因,下当广说。故若非仅由住一境,即以观慧思择之力,若能引发轻安之时,乃是成办毗钵舍那。虽缘空性为境,若但由其住一所缘,引生轻安,仍未能出修止之法,非此即得毗钵舍那。又未得止者,先求了解无我之义,次缘此义数数思择,由此思择不能得止。若不思择安住而修,由此为依虽可得止,然除修止之外,而无修观之法,更须修观。故仍未出先修止已次修胜观决定次第。若不以思择引发轻安,建立为观者,则先修止次乃修观,全无正理。若不如是次第而修,亦不应理。《解深密经》说,要依奢摩他乃修毗钵舍那。又「依前而生后」,说六度中静虑与般若之次第,及依增上定学而生增上慧学之次第,皆先修止而后修观。又如前引《菩萨地》文,《声闻地》亦说,当依奢摩他而修毗钵舍那。《中观心论》及《入行论》、《修次三编》、智称论师、寂静论师等,皆说先修奢摩他已,后修胜观。故印度少数论师,有说无须别求正奢摩他,最初即以观慧思择,亦能引生毗钵舍那者,违诸大辙所造论典,非诸智者可凭信处。
  又此止观次第,是就新生之时应如是修。若先已生,则无决定次第,亦可先修毗钵舍那,次修奢摩他。何故《集论》说有先得胜观而未得止,彼应依观而勤修止耶?答:此非说未得第一静虑未到定所摄之止,是说未得第一静虑三摩地以上之止。此复是说证四谛已,次依止观,而修第一静虑以上之止。《本地分》云:「又已如实善知从苦至道,然未能得初静虑等,于此无间住心,更不择法,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又为便于立言说故,于九住心通说为止,思择等四通说名观。然真实止观如下所说,要生轻安乃可安立。
〔科〕寅六 各别学法分三
      卯一 学奢摩他法分三
       辰一 修止资粮
       辰二 依止资粮修奢摩他
       辰三 修已成就奢摩他量
      卯二 学毗钵舍那法
      卯三 学双运法
今辰一 修止资粮
诸瑜伽师先集资粮,即是速易成止之因。其中有六:一、住随顺处,住具五德之处:(一)易于获得,谓无大劬劳得衣食等。(二)处所贤善,谓无猛兽等凶恶众生,及无怨等之所居住。(三)地土贤善,谓非引生疾病之地。(四)伴友贤善,谓具良友戒见相同。(五)具善妙相,谓日无多人夜静声寂。如《庄严经论》云:「具慧修行处,易得贤善处,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具。」二、少欲,不贪众多上妙衣服等事。三、知足,虽得微少粗弊衣等,常能知足。四、断诸杂务,皆当断除行贸易等诸恶事业,或太亲近在家出家,或行医药算星相等。五、清净尸罗,于别解脱及菩萨律,皆不应犯性罪遮罪破坏学处;设放逸犯,速生追悔,如法悔除。六、断除贪欲等诸恶寻思,于贪欲等当修杀缚等现法过患,及堕恶趣等当来过患;又生死中爱非爱事,皆是无常可破坏法,此定不久与我分离,何为于彼而起贪等。由是修习,能断贪等诸恶寻思。此如《修次中编》之意,于《声闻地》应当广知。
  如是六法能摄正定,未生新生,生已不退,安住增长因缘宗要。尤以清净尸罗,观欲过患,住相顺处为其主要。善知识敦巴云:「我等唯觉是教授过,专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资粮所致。」言资粮者,即前六法。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静虑资粮。《修次初编》云:「若能不着利等诸欲,善住尸罗,性忍众苦,勤发精进,速能引发正奢摩他。故《解深密经》等,亦说施等为后后因。」《道炬论》云:「失坏止支分,虽励力修习,纵经多千年,不能成正定。」故真欲修止观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