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97-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第14页

。彼等住处,俱舍谓于王舍城下,隔五百瑜缮那有之,余者皆彼中所分出。其寿量据本地分及俱舍云:人间一月为其一日,可至其自年五百岁。亲友书云:“恶行之业以为索,坚固缠缚诸饿鬼,其间受苦无中断,五千及万亦不死。”其疏释云:饿鬼一类寿五千岁,一类为万岁。
本地分说三恶趣之身量无定,以不善业力有大小种种故也。如是若思彼诸苦者,试以身手入于热灰,置一昼夜。或于严冬风吹冰窟,不著衣裙于中而住。又或一日二日断绝饮食,或于身上蜂虻螯噬,若此微事犹难忍者,念我云何能于热寒地狱鬼畜诸苦而堪忍受。以今推比,乃至未生至极怖畏之间,应勤思惟。以现前贤善之身如是思者,应忏洗从前所集罪恶,止息后流。先所集善,则以猛利欲乐发愿令其增长,于新作者以多门而为趣入。又于日日中,皆使有暇之身作有义利。若现在不思彼者,堕恶趣时,虽欲求一能从彼等怖畏中作救护皈依者,亦不可得。尔时于所应作及不应作,取舍之处心无力矣。
庚二明后世乐之方便分二,辛初皈依为入佛教之胜门,辛二生决定信为诸善之根本。 初又分四,壬初依何者为皈依之因,壬二依于彼因明皈依境,壬三皈依之法如何,壬四皈依后应学之次第。 今初
总论皈依之因,虽有多种,然此中则据上所述,今世不能久住须速死,死后随业流转不能自在,如入行论云:“如于昏夜黑云中,电光刹那才一现。如是设以佛陀力,世间福慧少许生。以是唯有微弱善,常时罪力极暴恶。”白业力弱,黑业力强,思惟由是堕于恶趣之理,既于恶趣生起怖畏,又惟深信三宝能救。以是二心而行皈依。但若徒有言者,则皈依之效亦仅尔,若彼二种发心殷重坚固者,则其皈依必能变更心境,故应励力修此二因。
壬二依于彼因明皈依境者, 初正明其境,如百五十颂赞云:“谁于一切恶,从本悉皆无,谁于一切中,住一切功德。设若有心者,于彼应皈依,赞彼恭敬彼,住彼教应理。”谓若自有能分别可皈非可皈之慧者,理应于佛薄伽梵前而行无欺诳之皈依。法及僧众,比例类推。归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求解脱所依。”次明应可皈依之相,须自己解脱一切怖畏,又有令他解脱怖畏之方便善巧,对一切行大悲,无亲疏之分,于一切有恩无恩作义利者,是则所应皈依。然此唯佛为能,自在天等,皆无斯德,故唯佛是所皈依处。又彼教法及声闻僧众,亦是应皈依者。摄决择云:于此等引生决定专一之心,而能求作依怙者,无不救护,是故应起决定之心。于二因中,虽外因无缺,然以内因至诚皈依之心不生,则唯是其苦矣。
壬三皈依之法如何分四,癸初知功德,癸二知差别,癸三自誓愿受癸四不说有余皈依处。 初又分三,子初佛功德,子二法功德,子三僧功德。 初又分四,丑初身功德,丑二语功德,丑三意功德,丑四事业功德。 今初
念佛相好,如譬喻赞云:“佛身相庄严,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众星而严饰。能仁具金色,法衣以严身,似于金山顶,彩云而围绕。佛虽不庄饰,面轮自圆足,彼满月离云,亦所不能及。佛口如莲花,日照而开敷,蜂见以为莲,怀犹预而住。佛面具金色,珂白齿端姝,犹如金山峡,无垢月光入。应供右手中,轮相妙严佛,于世恐怖者,以手拔令出。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于地上,真莲无此美。”略赞如是,当忆念之。
丑二语功德者, 尽世界中所有有情,于一时中,各以异义而见质问,佛以一刹那心相应之慧而领摄已,即以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各领知为答自语。于兹甚奇希有之德,当思念之。如谛者品云:“此诸有情了义语,多种一时来问难,心一刹那遍了知,即以一音各答覆。如是当知佛于世,以妙梵音而宣演,度出人天诸苦厄,极善转于妙法轮。”
丑三意功德者, 有智德悲德二种。智德者于一切所知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悉能了知,无碍而转。一切所知,佛智能遍,除佛而外,余者则所知宽广,智狭而莫能遍也。如彼赞云:“唯有以佛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一切,唯所知增上。”又云:“三时所摄法,一切种相者,如持庵摩罗,佛心所行境。诸法动非动,一及种种别,如风行空中,佛心无滞碍。”悲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则无自在。能仁为大悲系缚,亦无自在。若见众生有苦恼者,大悲无间相续而生。百五十颂云:“一切众生类,惑缚无差别,为解众生缚,常为大悲系。虽知世过患,悲愿处生死,为当先礼佛,抑先礼大悲。”又如谛者品云:“众生处痴暗,无明常覆心,系世间牢狱,佛见生悲愍。”应如是思惟之。
丑四事业功德者, 以身语意业无间而饶益一切有情,此亦就所化方面堪引度者,能仁无不令其得乐离苦,凡所应作,决定为之。如博朵瓦云:若数数思惟信心渐增长,身心渐清净,能得加持。故得定见,诚意皈依修学学处者,其一切所作,皆成佛法。然我等对佛之智,不及信一灵验卜卦者。卦者若云:某知汝今年无忌,则心安而去。若云今年有大灾祸,此当作,此莫作者,则必励力而为。倘未能办,则思彼说我未能作,心必忧郁。佛云此及此应行,此及此不应行之制,其心依耶。若未能作,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