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11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明-释智旭-第6页

心性中。施设四种净秽等土。横竖示现。种种自在。若不达惟心。妄谓心外有土可施庄严。则是有相有为。尘非常住。故云即非庄严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生心无住二非二 了无二义名净心 净心云度净土因 是故菩萨应修学
论曰。此承上离相庄严之土。而正示离相庄严之行也。应如是生清净心者。即是三檀六度妙行之心。以其不住色等六尘。故名清净。但诫令勿住六尘。非教令不生心也。终日生心。终日无住。终日无住。终日生心。惟生心故无住。惟无住故生心。说虽有二。义实非二。了此方名净心。必尅净土妙果。所以六祖一闻此语。顿悟真乘。后世承言滞句。罕达深宗。惟幽溪师般若融心论。颇窥堂奥。今应略述其意。言无住者。不住诸有为相也。言生心者。生六度万行心也。自有生心而不能无住者。事度菩萨是也。自有无住而不能生心者。藏通二乘是也。自有先生心而后无住者。藏通佛果是也。自有先无住而后生心者。出假菩萨是也。自有无住非生心生心非无住者。别教地前是也。自有即无住而生心即生心而无住者。别教地上及圆教名字住去是也。别教虽界外法。于此二义。始犹分二。后方不二。惟圆教行人。从始至终。了达非二。是故圆观取为净土真因。复次。一切凡夫。妄于三界种种取著。恒住六尘究竟推之。心境递迁。何尝有住。是谓理即无住。一切二乘。妄于偏真。灰心泯智。离分段生。尽理言之。变易全在。何尝不生。是谓理即生心。圆人了知。住即无住。无生即生。从此故有名字无住生心。乃至究竟无住生心。复次。言无住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二边。不住中道。故名无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摄受心。徧于法界。穷于三际。故名生心。今人闻空。便取于空。尚非无住少分之旨。况生清净心耶。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妙高山王胜一切 而不取我是山王 报佛非身亦如是 无分别故名大身
论曰。若不取一切法者。云何诸佛得成徧满自在身耶。为断此疑。故言非身是名大身。古论云。如须弥山王。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彼山王体。云我是山王。以无分别故受乐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为大身。而不取彼法王体。云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复次。须弥山王。止是片喻。以彼山王非余山故。佛以法界为身。非如山王对小说大。一切诸法。皆即佛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功德施云。此之胜喻。何不先举。以诸凡夫未见真实。先为广说。不生信解。渐次闻之乃生信故。复次。受持福多。以十三种因而得成福。所谓处可恭敬故。人可尊崇故。一切胜因故。彼义无上故。越内外多故。胜佛色因故。超内施福故。同佛出现故。希能信解故。难有修行故。信修果大故。信解成就故。威力无上故。世尊何故殷勤说此诸因相耶。以诸众生。行资生施。求财位果。不持正法。断诸苦因故。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论曰。此即处可恭敬也。以是转法轮处故。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论曰。此即人可尊崇也。领纳无违曰受。终始不忘曰持。对卷曰读。离卷曰诵。最上第一希有法。即菩提也。成就故可尊崇。非果而果。即为有佛。非因而因。即为尊重弟子。谓文殊普贤等。私谓何况有人等是人可尊崇。经典所在等是法可贵重。以文字住世。能传实相因果法故。亦可分为二种福因。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论曰。此即一切胜因也。遵修为奉。任宏为持。金刚般若。破惑惑无不尽。照理理无不显。体即非破非显。以般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别有法名般若故。一切诸法皆般若故。如是奉持。能于世出世法。究竟达其本末边际。名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论曰。此即彼义无上也。以般若波罗蜜中。文字性离。不可以文字而说取故。故云四十九年不说一字。所谓终日说而无说。非以默然为不说也。若不了无上义。即彼默然亦意言故。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