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3-禅宗语录通集

3-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禅宗语录通集-古尊宿语录-宋-颐藏主-第178页

無所不到。喚作不知。要你今時人到那不知底田地。此是諸聖境界。豈比如今拍盲不會喚作不知。若總如此。盡道我不知不管。忽有人問著。如何流通。曹溪一路恐無人相續去也。不得如此。須是懃懃決擇始得。珍重。
  師云。古有禪德問老宿云。如何是出離之要。宿云。闍棃足下煙生。禪德頓於言下得旨。諸人還知出離事麼。若起解會心。則隔了也。後來有尊宿云。不敢辜負和尚足下煙生。又有北院通辭洞山。山謂曰。子何處去。通曰。入嶺去。山曰。飛猿嶺峻好看。通遲疑。山曰。通闍棃。通應諾。山曰。何不入嶺去。通頓於言下得旨。古人為人處甚徑直。每見人來無不示他。是伊道入嶺去。此意如何。今人不明了。須做箇會處。以些子會是自隔了。祇許體究。不許會解。一體體得了。更不疑也。然亦不易保任。若入得是則無退失。所以會處明得。不如不會處見得。亦有可保任分。更無不照顧時.不曉了時。所以古人道。平常心是道。還可趣向也無。擬向即乖。看他不許你趣向。又作麼生保任。不易。不易。此豈不是出離事。你若尋出離處。所謂苦屈。玄沙道。盡大地是地獄劫住。若向者衣線下不明。是大苦屈。不可等閑。久立。
  師云。三祖大師道。不用求真。唯須息見。又道。纔有是非。紛然失心。者箇言語。便是教你如今人作功夫處也。你見他道。不用求真。便道。更不須求也。此便是見不息。是非紛然。終不到無求心。祇成見解。今時學道。例皆如此。看一轉語。向語下通箇見處。便將一切言句云。無不是此事也。恁麼記在心下。用為己有。殊不知道起見解。失心了也。執而不肯捨。大小大癡人。要得無所求心麼。但莫生種種諸見。非是冥然百不會。喚作無求。尋常十二時中。目前不了。葢是見心取捨。你又豈得知無分別心。所以先聖曰。有為無為。有異耶。答曰。無異也。天地河海。風雲草木。鳥獸人物。生死變化目前。皆名有為之相。無為之道。寂然不動。無狀無名。謂之無為。如何得無異去。 永嘉大師道。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此兩者各別。且如何明得即底道理。須是證得無求心也。便和融得無事。十地中第五難勝地。謂真智.俗智極難得等。入地時二皆平等。故名難勝地。學道兄弟。二六時中了取教等好。還知是你無分別心所畫出麼。如畫師畫出種種好醜。畫出五陰。畫出人天。正畫時不借他力。能畫所畫俱無分別。以不了故。而起諸見。見我見人。自生好醜。所以道。畫師畫地獄。醜狀百千般。放筆從頭看。特地骨毛寒。若知是畫出。何所怖畏也。 古人明得了。一切處現成。玄沙大師伐木次。遇虎跳出。侍者曰。虎。和尚。沙叱曰。是你虎。又有僧禮拜次。沙云。因我得禮你。此箇方便。深符佛意。法眼大師指面前狗子曰。畫鏤出。諸人看時。莫就狗子身上明。應須將來向自己分上看取始得。方解他道纔有是非。紛然失心。識取好。久立。
  師云。如今直下信道是也。已名不唧溜者。況更不能直下信得。又堪作什麼。也直下信道是。何名不唧溜者。從前許多時什麼處去來。須知已失一橛了也。便見從前不了底。却成分外之見。我觀從上古人。有從迷得悟者。所有流布皆是從迷得悟法門。有悟了知迷者。所有流布皆是悟了知迷法門。有無迷無悟者。所有流布皆是無迷無悟法門。其次來迷外得悟者。亦甚多。故不足道。況不知悟亦不了迷。此正是凡夫也。從上南泉.歸宗諸人。方喚作無迷無悟之見。如今學者也趂口說無迷無悟。又何曾到來。不得容易出言。葢為你有疑在。 我今問你一件事。初入母胎時。將得什麼物來。你來時並無一物。祇有箇心識。又無形無貌。及至死時。棄此五蘊檐子。亦無一物。祇有箇心識。如今行脚入眾中。者箇是主宰也。如今問你。受父母氣分精血。執受名為我身。始於出胎。漸漸長成。此身皆屬我也。且道屬你不屬你。若道屬你。初入胎時並不將一物來。此箇父母精血幾時屬你。又祇合長在百年。依舊拋却死屍。又何曾屬你。若言不屬。見今一步也少不得。罵時解嗔。痛時能忍。作麼生不屬你。得議定省看。道是有是無。管取分踈不下。葢為疑根不斷。道有來。初生時漸長。至三歲.五歲。乃至二十時。決定不移。到四十.五十。而此身念念遷謝。念念無常。決定喚作有。不得道無來。種種運為皆解作得。道無且不得。 昔有一人。因行失路。宿一空屋中。夜有一鬼負一死屍至。續有一鬼來云。是我屍。前鬼云。我在彼處將來。後鬼強力奪之。前鬼曰。此中有一客子可證。二鬼近前云。此屍是誰將來。客子思惟道。二鬼皆惡。必有一損我。我聞臨死不妄語者。必生天上。遂指前鬼曰。是者鬼將來。後鬼大怒。拔去客子四肢。前鬼愧謝曰。你為我一言之證。令爾肢體不全。遂將死屍一一補却。頭首心腹。又被後鬼所取。前鬼復一一以屍補之。二鬼遂於地爭食其肉淨盡而去。於是客子眼前見父母身體已為二鬼所食。却觀所易之身復是何物。是我耶。非我耶。有耶。無耶。於是心大狂亂。奔走至一精舍。見一比丘。具述前事。比丘曰。此人易可化度。已知此身非有也。乃為略說法要。遂得道果。 汝等諸人。祇說參禪。舉因緣。便喚作佛法。此是禪髓。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