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情塵土裏。名牽利役自忘艱。
送僧遊南嶽
住亦無求去亦閒。飄然到處是家山。偶棲龍嶠重嵓寺。又憶融峰絕頂關。禪性誰同秋月皎。吟情自得古風還。平生聚散三回也。知向何時更會顏。
送黃州丐者
東西南北齊安道。舜日高高照不偏。千里江山稱佛國。萬家香火祝堯天。麻城長者思聞道。栢子真身尚坐禪。機但大悲平等化。無人無我智為先。
和僊上人秋夜對月
香殘火冷漏將沉。孤坐寥寥對碧岑。萬井共當門有月。幾人同在道無心。風傳喬木時時雨。泉瀉幽巖夜夜琴。為報參玄諸子道。西來消息好追尋。
大丞相請疏
附錄。
觀文殿大學士司空上柱國荊國公王安石
伏以肇置仁祠。水延睿筭。歸誠善導。開迹勝緣。文公長老。獨受正傳。歷排戲論。求心之所祈嚮。發趣之所歸宗。俯惟慈哀。晚狥勤企。謹疏。元豐八年三月日。
判府左丞請疏
資政殿學士太中大夫魏郡開國侯王安禮
伏以施綠野之林園。蔚然華構。立青蓮之場地。寵以嘉名。申祝壽祺。推明美報。必資達識。為覺迷情。文公長老。夙悟真乘。久臨清眾。若心數法。非外假於虗名。由聞思修。可內觀於實相。舉揚密義。和會勝緣。謹疏。元豐八年三月日。
寶峰雲庵真淨禪師語錄序
眉山蘇轍 述
水流於地。發為草木。鹹酸甘苦皆水也。火傳於薪。化為飲食。飯餅羹胾皆火也。心藏於人。見於百骸。視聽言動皆心也。古之達人。推而通之。大而天地山河。細而秋毫微塵。此心無所不在。無所不見。是以小中見大。大中見小。一為千萬。千萬為一。皆心爾法然。而非有所造也。故其指心法以示人也。有以光明相好化人。有以飲食臥具衣服。有以園林臺觀虗空。有以寂默無說無示。蓋事無非法者。然有聞思修法門。眾生由之以入。如大衢路既徑且易。 自達磨西來。諸祖相承。皆因言以曉人。心地既明。出語皆法。譬如古木生氣。調達華葉無數。顛倒向背。穠纖長短。無一不可。譬如大海。濕性融溢。隨風舒卷。波濤流轉。充遍洲浦。無一不到。觀者眩耀。莫測其故。然至於循流返源。識其終始。可以拊手而笑。 有禪師文公。幼治儒業。弱冠出家求道。得法於黃龍南公。說法於高安諸山。晚居洞山。實繼悟本。辯博無礙。徒眾自遠而至。元豐三年。轍以罪來南。一見如舊相識。既而其徒以語錄相示。讀之縱橫放肆。為之茫然自失。盖余雖不能詰。然知其為證正法眼藏。得遊戲三昧者也。故題其篇首。
寶峰雲庵真淨禪師語錄後序
鄱陽任軒程袞 述
真淨文老。以華嚴海藏無量珍奇。放大光明照四天下。高安閙處。妙應化城。赫日現時。最初一句。新豐古洞。悟本家風。路逕依然七凹八凸。開山建業。宰輔檀那。再拊清音。天然氣格。斬蛇機峻。祖令重行。鶻眼龍睛。亦遭摴駮。石門壁立。宴坐寶山。雲隱西堂。潭澄秋月。緒餘珠霧。流落人間。衲子允平。貫穿收拾。揭為標鑒。掛向叢林。自性天真。此味元無差別。百千三昧。諸方各任招提。崇寧改元季春望日靖安日舒軒序。
古尊宿語錄卷之四十五
古尊宿語錄卷之四十六
滁州瑯琊山覺和尚語錄
參學門人 元聚 集
示眾云。主賓互換。坐斷乾坤。料簡雙施。誰人舉目。釋迦聖主。示滅雙林。達磨大師。真歸熊耳。琅邪門下。還有具眼衲僧。真正道流麼。若無。應病與藥。診候臨時。
示眾云。汝等諸人在我這裏過夏。與你點出五般病。一.不得向萬里無寸草處去。二.不得孤峯獨宿。三.不得張弓架箭。四.不得物外安身。五.不得滯於生殺。何故。一處有滯。自救難為。五處若通。方名導師。汝等諸人若到諸方遇明眼作家。與我通箇消息。貴得祖風不墜。若是常從。即須寢息。何故。躶形國內誇服飾。想君太殺不知時。
師上堂。有僧出打一圓相。師便打云。道。道。 僧云。不道。不道。師又打。 僧云。三世諸佛不出於此。 師又打。乃云。大眾。教中道。以手指比丘。犯波逸提。山僧今日入地獄如箭射。
師一日上堂。舉。汾陽先師道。汾陽門下有西河師子當門據坐。但有來者。即便咬煞。作何方便入得汾陽門。得見汾陽人。琅邪者裏也有些子。琅邪有據坐師子。若有來者。即自喪身失命。作何方便入得琅邪門。得見琅邪人。此兩轉語。汝等諸人還點檢得出也無。若點檢得出。方名擇法眼。若不如是。且無安身立命處。卓拄杖一下。便下座。
上堂云。彼我無差。色心不二。遂拈拄杖云。你若喚作拄杖子。有眼如盲。若不喚作拄杖子。還同避溺而投火。你若脫體會去。但知喚作拄杖子。卓拄杖一下。便下座。
上堂。舉。釋尊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遂拈拄杖云。山僧喚者箇作拄杖子。阿那箇是相。良久。云。向下文長。付在來日。以拄杖卓一下。便下座。
上堂。拈起拄杖云。山僧有時一棒。諸佛降生。有時一棒。轉大法輪。有時一棒。入般涅槃。你且道諸佛降生。轉大法輪。入般涅槃。相去多少。良久。云。莫謗如來正法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