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中實字)則三即是一(與疏文同)者(正牒疏文)一云牒通義中開字釋通以例為歸二字也後義為正以在後方牒疏文分科故然猶懸釋疏意也二義無別以今疏從通義故言今示法身是同者法華論云示者同義二義可知已上開義通理行果三法皆開無別詮取其體故若例為義通三法者以三別理別行別果皆為一理一行故昔三果為能成一果之因二乘取其果體大乘取其教說佛果皆以三別而為一總若例歸義通三種者以昔三乘理行果咸歸今一乘理行果其猶眾流歸海同一海故鈔疏先明已上懸解此下方消疏文。
鈔後彼經云下一段鈔文科分為二。
初懸明兩節引文大意(二)
初總指二段經義(彼經)後別顯所會大意(二)
初總標(良以)後別釋(二)
初會自行不成佛(一謂) 二會大行非已有(二謂)
二引彼經文次第正釋(二)
初藥草品(二)
初引(今初)後釋(二)
初正釋(釋曰) 後會疏(今但)
二信解品(二)
初引(言先)後釋(二)
初正釋(釋曰) 後會疏(今疏)
鈔故淨名云下即彼經不思議品仍是義引文云一切聲聞聞是不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肇公云所乖處重(小乘之人尚不許唯心變一切法及即空之淺義況今聞室容高座等不思議法豈不乖處重耶)故假言應號泣耳二乘憂悲永除尚無微泣況震三千乎以抑揚時聽故然上云不思議解脫法者即室容高座芥納須彌等法也言我等何為永絕其根者彼抄云永絕其根者大乘菩薩心根也言敗種者朽敗種子種之不生芽也今不能發菩提心義亦如是矣。
▲鈔今但引等者會疏也問經說行果二義疏何但引會行之言故此答也意云欲明三乘行今會之即為一乘行故若約果者三乘果非即一乘果但為因故故疏不引(淮此故知果教皆有二義前後互彰)又廢果是廢權約局中義今約通義開權故不引也。
▲鈔復經少時下天台疏云鄙棄先心欲求大道大根發也何名少時一云說般若竟於異處遊觀尋思所領大乘法門心生貪樂為失不為失如此尋思即是大機發時也此時去法華未遠故言少時又當說無量義時大乘機發既聞無量義者從一法生思惟昔三皆從一法生如是三乘亦應入一如是思惟漸已通泰大心即發故云成就大志昔受化者名子法身菩薩影響者為親族諸經益根興廢有時部部不同名國皆言第一即王彌勒等皆是等覺為大臣初地至九地為剎利法王種姓中生故三十心為居士實從我受學從我起解是我所生我實曾於二萬億佛所曾教大法故實是父背此大乘起無明闇遁入生死故言捨吾逃走伶偋者切韻云行不正也備經六趣故云五十餘年以修羅或天趣等攝故復言餘昔在下自昔法身地中常以二智觀覓可化之根始於今日感應道交故曰忽於等一切財物萬德萬行也。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八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九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鈔金銀等者彼疏云金即別教理銀即通教理大品所明真諦不出共不共二而云多者約種種門言多如破十八計名十八空此即取三乘理令一切眾生當得究竟諸法實相為一乘理一切法門皆是珍寶倉即定門百八三昧庫是慧門十八空境也通別兩種定慧倉庫包藏一切定慧無有缺少內充外溢故云盈溢言其中多少者說於般若則有廣略二門菩薩行般若廣略相略則為少廣則為多自行為取化他為與大品中云汝(呼善現也)當為菩薩說故云汝悉知之言慧命者玄讚云在俗之徒皆愛身恒之壽聖者之輩並寶智慧之命故。
▲鈔今疏下會疏意也問此文通會理行二法以金銀喻理故何故疏中但引會行之文耶故此答也意云欲會三因為一因故前雖有果此雖有理疏中皆唯會行言餘略不引者以正明中義通理行果三今引證中二文皆有三行為佛因是約行中開權顯實故今云餘略不引也(准疏中引為果准抄引中會理果二法亦具也)。
鈔義說為四者以但廢昔三教下纂玄說云此准前科合雙會教果三果歸行前文已會故此鈔更不言但會教也准寂照則雙會教果鈔中但廢下會教也但三為別一為總耳者即會果也二釋隨取今依後義初廢教者如何廢耶三乘但是假名字引導眾生則廢昔三教故言昔三是權即今一實使顯以昔三教互不相見故權今會歸總成一教即是實也故方便品初云吾從成佛已來等既言方便令離諸著故三乘教皆是權今合前教便顯一乘故經云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乃至方便力故而為說法如此皆為得一佛乘等故三外無實之法(前約教亦會取正依此也)。
▲鈔但三為別一為總者如二乘已得之果權教大乘之果互不相見故權今三乘故果皆全是一實相之果則廢三別而成一總故云但三為別一為總耳則二乘果智為因趣大乘果以因地心與果地心同亦令二乘皆得大果豈非即是一乘果耶(意云以二乘果智是一乘因地中本覺真心少分之用此因地心與一乘果地覺心同一體故故云以別果為總果也)權教大乘菩薩比觀所解四智等大果皆實教佛果少分之義故亦是一乘果。
▲鈔此喻至出現品下彼鈔云涅槃第二云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弟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祕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於涅槃何等名為祕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