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云真如既云常法云何說得隨熏起滅如何復說為凝然常答既云真如常固非如言所謂常也何者聖說真如為凝然者此隨緣作諸法時不失自體故說為常則不異之常名不思議常非謂不作諸法如情所謂之凝然也乃離諸情執故經云難可了知。
▲鈔由不變下略釋何者下廣釋謂若乃至真如隨緣釋由不變故始能隨緣若不乃至何成不變釋由隨緣故方能不變是以下總結故勝鬘下引證可知問真隨緣時為動不動若動應是箇物復有方所故涅槃說常法無處住故又圓覺經云岸實不移等若不動而不違他緣故名隨緣則應如虗空頑凝不能隨轉海水金性等喻云何似耶答動與不動猶兩頭語設雙存二義難免相違或俱非兩邊寧逃戲論問畢竟如何答圓成真理非凡境故玄極則名言不及見異則展轉無窮故圓覺經云虗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鈔三性空有等者依他徧計皆空不但空徧計即空有不同言空即圓成者問法相真如離有離無此何空即圓成耶答此依他無自性即第一義空事即理故為無礙理更無二體是故相融則不異緣生有之空非斷空也。
▲鈔此中無性即無徧計者別釋疏中無性二字能無即圓成空義所無即徧計性由依他上有徧計性依他不空今依他上無徧計性故依他即空矣不同法相但空徧計不空依他也。
▲鈔法性宗中等者攝論云阿毗達磨修多羅中世尊說法有三種一染污分二清淨分三染污清淨分依何義說此三分於依他性中分別性為染污分真實性為清淨分依他性為染污清淨分依此義說三分釋論云阿毗達磨修多羅中說分別性以煩惱為性真實性以清淨分為性依他性由具兩分以二性為性故說法有三種一煩惱為分二清淨為分三二法為分依此義故作此說也賢首釋云此上論文明真該妄末無不稱真妄徹真源體無不寂真妄交徹二分雙融。
▲鈔故密嚴下引證名相二俱遣者證遍計依他皆無性也名相妄境既遣分別妄情自息正智能遣還冥第一圓成故云是為第一義空即圓成真性也。
▲鈔一因緣下如因緣所生一色法當情現故遍計即空如幻故依他但有假名逈超空假故圓成中道如略鈔第二說又空即假假即空空即中中即空假即空空即假假即中中即假中即空空即中中即假假即中空即假中假中即空假即空中空中即假中即空假空假即中三一無礙存亡互攝如一緣生色法如是甚深情執安寄故非妄想洞然通解故非無記無念而知知而無念萬法皆然三性圓融觀行可以留神。
疏一理齊平等者問既分生佛不同何名平等答不分生佛言誰平等界者性義生佛同一性故問若云性者何說生佛答離生佛外說有何性問何故不得分義名界答假是分義名界亦無增減如東方虗空為生界西方虗空為佛界雖分齊各別皆無邊際設東方更行極多劫數亦不可言西方虗空增多也東方虗空減少也假使無量勝神通者各無量劫飛行虗空求空邊際終不可盡非以不盡不名遊行非以遊行令其得際勝神通者如佛飛行如化生已過之空如所化得作佛者未到之空如未作佛者雖不住過虗空亦不說已過之空增多未到之空減少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若立一分無性有情守眾生界妨難極多。
鈔不增不減經等者彼經云舍利弗問佛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輪迴生死此眾生聚為有增減為無增減此義甚深若人問我當云何答佛言大邪見者所謂見眾生界增見眾生界減以是見故生盲無目是故長夜妄行邪道於現在世墮諸惡趣舍利弗大嶮難者所謂取眾生界增減堅著妄執於未來世墮諸惡趣。
▲言大般若經者通指八部般若文殊般若云假使一佛住世如是無量諸佛各度無量眾生皆入涅槃而眾生界亦不增減何以故眾生定相不可得故而言等者等餘經也十行品云菩薩不著多眾生捨一眾生不增眾生界不減眾生界何以故菩薩深入眾生界如法界眾生界無二無二法中無增無減何以故菩薩了一切法法界無二故。
鈔疏第一義空下大科分二。
初束義總明(二)
初標科通難(疏第)後引文釋義(二)
初引二文(二)
初仁王(二)
初俱有相即問(故仁) 後俱無相即答(佛言)
後涅槃(二)
初詳問略答(涅槃) 後問略答詳(佛言)
後對前辨異(三)
初標(以上)二釋(三)
初所對八諦(前教) 二能對二經(今此)三結斷其意(二)
初結斷(斯則)後引文證(三)
初引昔人雙結二經意(故昔) 二引生公別成涅槃(生公) 三引梁論斥法相失意(梁論)
三會(然法)
後按文銷釋(二)
初四句明二諦(二)
初二句二諦不即(然疏)後二句二諦不離(二)
初影略釋(真非) 後不壞相釋(而不)
後二句明中道(三)
初躡前標揀(疏雖)二依文廣釋(五)
初指文所憑(此即)二正銷疏文(二)
初難空不斷(二)
初正釋本義(且約) 後別揀法相(不同)
後雖有不常(雖有)
三引論為證(故中) 四結顯中道(非斷) 五揀別法相(若成)
三結顯文義(二)
初顯結(上則) 後反結(若其)
鈔仁王經等者羅什所譯第一義諦下乃至智不應二者以智難諦既有真俗二智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