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如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何以故一切佛智慧具足故一切煩惱究竟滅盡得淨佛地故是以法如如法如如智攝一切佛法故即今色相功德合如如佛身也。
▲鈔故令佛身下即九十二義亦無不包影取亦無不在釋疏羅字。
▲鈔以如來者一句全是出現品文言假言齊者以一切法即是佛身法外無身今言齊者假言齊耳。
鈔上二義下此總為體用釋之混萬化用即真體故言會精麤一致者會無為功德之精妙有為功德之麤顯為一真身之致也或報化為精麤或該一切法之精麤言圓融無礙者歸前總束唯一無礙身也。
▲鈔故次疏云下明知莫二非是定一謂若下法喻皆遮異執釋莫二之言謂初二句法說也問下句是喻何言法說答以喻顯法故不同後四句唯是喻明喻中初二句喻攝末歸本下二句喻依本起末言三江者准尚書地理誌中而有三名一吳松江二錢塘江三浦陽江有本云千江者無定名相也。
▲鈔不知多端下以不知應迹故成執也了知則不執經論當根因隨成益即設教功深餘劣見聞遂生局執故須遮遣故結云若識其源一多無礙故普賢三昧品鈔云如說海水異於百川不攝百川非海水故隨文布列乃有不同得意而談一一融攝。
▲鈔故光明覺品下疏云初偈變化智自在上半一多無礙下半隨器普現後偈明一多無所從以無生智隨物而感謂一身多身但由眾生分別心起故無積無從其猶並安千器數步而千月不同一道長江萬里而一月孤影情隔則法身成異心通則玄旨必均(云云)自佗於佛何預。
▲鈔此經云下即問明品下疏云所證法界體同為一八識心王俱不可知故一四智三智二智一智皆無別故一十力四無畏亦無別故一此五略攝諸德而言等者等此經中餘之經文如現相品云諸佛同法身無依無差別下疏云體相皆同同義有二一本住法身體同言無依者無住本故體無二故(此體同故諸佛同法身也)二已證法身相同力無畏等皆無異故(言相同者即相似名同非體故也今鈔亦具二同故云法身力無畏等)。
▲鈔佛地論者論具云佛有二種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自性身若實受用俱名法身諸功德法所依止故諸功德法所集成故若變化身若佗受用俱名生身隨眾所宜數現生故今鈔云實功德法故者唯釋實報是法身義也自性名法身義易故不釋也。
▲鈔又般若等者即天親論釋金剛經彌勒頌云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之義也。
▲鈔又云佛以法為身下現相品文華焰髻普明智菩薩偈也下疏云上半是體客塵不染故下半是用隨物見異故亦釋疑難謂雖為物現相不乖如空若不現相云何悟於無相。
▲鈔金光明經又說四下即合本經(最勝王經亦說)三身分別品正云分別三身有四種有化身非應身如來已般涅槃以願自在故隨緣益物如是之身即是化身(即隨六道化身無諸相好故)有應身非化身是地前身(決定能令受用法樂應用勝故不立化名)有化身亦應身住有餘依如來之身有非化身非應身是如來法身(彼說三身品中法身者皆是理智合說即為真身也)今鈔標名即隨釋也言四善根即暖頂忍世第一也以為見道加行名順決擇分善根所見之佛王一三千大千世界千丈大化身也言人天同類即丈六金身也。
▲鈔佛地論中亦說有四者此所引全是論文是則下揀別經論二四身義也言合法報下此經後一是法身自報不說佗報化身開為三類言今約下三身各別云俱開復於報身開自佗受用故曰復重開於報也言雖有四義理不乖三者唯釋佛地中雖四不乖三身也(則失該揀光明之意)有本鈔云理不乖此者意云彼二經論雖各說四不乖此之揀異也有本鈔云雖有四義理全乖者謂二經論雖各說四經全乖論論全乖經謂經中合法報為一身實教義也論開理智而為法報不得相即如教義也又經無佗報論別立身全乖異也後義為正。
鈔然叡公下諸釋(云云)不可詳定今科之為二。
初列名(然叡)二解釋(二)
初叡公唯法身(二)
初約體唯一(詳而)後約義分五(二)
初別釋三身義(二)
初二約因(二)
初正因(何者) 二緣因(推其)
後三約果(三)
初應感(就其) 二彌綸(稱其) 三妙相(語其)
後逆次通妨難(二)
初總通三果難(二)
初牒難總答(所以) 二約喻以明(何者)
後別通二因難(二)
初二皆為因(二)
初通功德生三果難(二)
初因果對明(二如來)後別約果異(二)
初二身別說(功德) 後體用無二(是為)
後通法性生三果難(二)
初法(以有)
後喻(如冥)
後功德成果(若直)
後清涼歸三身(若以)
鈔詳而辨之一法身者隨義不妨分五據體則無有二此實教理事無礙義也。
▲鈔本有之法性者此涅槃生因亦是正因如乳有酪性故法性二字即能生因身字即所生果即下三身也。
▲鈔推其因是功德所成者即涅槃緣因及了因體即萬行也上二身皆舉因目果故皆為佛身也。
▲鈔三就其下三皆約果為佛身也然為約應大妙三字分三義也體即無二。
▲鈔所以下問三果之中五四二果既為佛身何有第三變化身耶前三句牒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