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願成可愛樂德。疏釋有多義。次云佛子菩薩修習如是善根下。第五迴向成益。文有十句。攝為五對。以顯四益。一以因感緣。由智內明。外為友攝。二以緣感因。外蒙慧照。內滅痴暗。此除障益。三由勤修入三慧業。此明學益。四上學證智自善普充。此證入益。五盡善福源。入實智海。此成二嚴益。即為向實際之本。以智窮入故。
上明隨相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著世間。不取眾生。其心清淨無所依止。正念諸法離分別見。不捨一切佛自在慧。不違三世一切諸佛正迴向門。隨順一切平等正法不壞如來真實之相。等觀三世無眾生相善順佛道。善說於法深了其義。入最勝地悟真實法。智慧圓滿信樂堅固。雖善修正業而知業性空。了一切法皆如幻化。知一切法無有自性。觀一切義及種種行。隨世言說而無所著。除滅一切執著因緣。知如實理。觀諸法性皆悉寂滅。了一切法同一實相。知諸法相不相違背。與諸菩薩而共同止。修行其道善攝眾生。入去來今一切菩薩迴向之門。於諸佛法心無驚怖。以無量心令諸眾生普得清淨。於十方世界不起執取我我所心。於諸世間無所分別。於一切境界不生染著。勤修一切出世間法。於諸世間無取無依。於深妙道正見牢固。離諸妄見了真實法。
大文第二離相迴向。此與前諸迴向小異。前多攝相歸性。少有依性起相。今此多顯性相無礙。以為如相。故上標文。皆躡前隨相之時。今不要對前以成無礙。故無時字。文分二。初直明迴向。後譬如下對如廣辨。今初。又二。初順如之行。二如諸佛法下順如之益。初中止觀雙運。不著有無。文云佛子菩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著下。一止寂妄取不違體用。次云等觀三世下明觀空有。信智雙圓初句觀真空善順下觀妙有。次云雖善修正業而知業性空下明權實雙行。初句立宗。以無礙為宗。次了一切法如幻同喻。以如幻相有體虗故。次知一切下合。及出所因。因云緣成即無性故。次云於諸佛法心無驚怖下順如之益。文有十句五對。令四心彌固。一上安深法。下淨眾生。即廣大心。二二我不生。世見斯絕。即不顛倒心。三於境無染。出世勤修。四不依世間。正道唯固。上二即第一心。無住涅槃為第一故。五妄見斯寂。了實體同。即常心。常不捨離。同體悲故。
上直就迴向。第二對如廣辨。如相迴向生此段文。先敘科義。此一段文略以五門分別。一釋名。真謂真實。顯非虗妄。如謂如常。表無變異。此法相宗義。若法性宗云。不變為真。順緣名如。由不變故與有為法有非一義。由順緣故與有為法有非異義。二名種類。為或一或二或三或七。乃至有十。名類不同。疏各有釋。三辨德用。謂一為依持。二成觀境。乃至有三大等。如起信說。皆顯德用。四約教不同。可以思準。五釋文者。然此百門古釋非一。今疏不取。但且就十科之。以配十地十如。初滿徧一切及無相為相等。即徧滿真如之義。二中無能測量無有比對即最勝義。三中於法無礙為眾法眼即勝流義。四中無著無住等即無攝受義。五中畢竟無盡無有變易。即類無別義。六中無有分。體性無生即無染淨義。七中無所不在。住有無法即法無分義。八中體性清淨。體性平等。即不增減義。九中徧一切法。是佛境界即智自在義。十中住一切地。成就一切佛菩薩等。即業自在義。其中餘義可以類取。隨地別顯。唯說十如。一具一切。十十成百。欲顯如德無量無邊。地前通修。等覺徧等。如來證窮。今迴向義。謂稱如起行。體即如是但人信如德。尚迷迴向。故以如德喻迴向德。若取文義。徧者。應云真如體相遍一切處。善根迴向如故亦遍一切。無邊際等。百門之內各有二句。上即所同之如德。下善根下能同迴向之德。
上敘科義。
下隨文解釋。
譬如真如徧一切處無有邊際。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徧一切處無有邊際。譬如真如真實為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真實為性。譬如真如恒守本性無有改變。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守其本性始終不改。譬如真如以一切法無性為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無性為性。譬如真如無相為相。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無相為相。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終無退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若有得者於諸佛法永不退轉。譬如真如一切諸佛之所行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行之處。譬如真如離境界相而為境界。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離境界相而為三世一切諸佛圓滿境界。譬如真如能有安立。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悉能安立一切眾生。譬如真如性常隨順。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盡未來劫隨順不斷。
釋文中最初十句。初門顯在緣中。故無不遍。二明不變故云真實。三明隨緣即不變云恒守本性。四示其性。五示其相。此五一向就如以辨。次二對智以說。故為智境。八顯真如非境為境。謂要忘境方契如境故。如之本性非安立故。九即安立如。十即如常之義。向下九十門即如次十十為一門。
譬如真如無能測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等虗空界盡眾生心無能測量。譬如真如充滿一切。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剎那中普周法界。譬如真如常住無盡。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究竟無盡。
十二云。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