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於諸法心無所住。然順眾生諸根欲樂。方便為說種種諸法。
二明不礙用。於中初二句總。未作不退。現作不捨。正簡事滅。以顯真滅。餘句別顯可知。
此菩薩住三昧時隨其心樂。或住一劫。或住百劫。或住千劫。或住億劫。或住百億劫。或住千億劫。或住百千億劫。或住那由他億劫。或住百那由他億劫。或住千那由他億劫。或住百千那由他億劫。或住無數劫。或住無量劫。乃至或住不可說不可說劫。
二明入定時分自在。中三初長短隨心。
菩薩入此一切法滅盡三昧。雖復經於爾所劫住。而身不離散。不羸瘦。不變異。非見非不見。不滅不壞。不疲不懈。不可盡竭。
二威儀不忒。
雖於有於無悉無所作。而能成辦諸菩薩事。所謂恒不捨離一切眾生。教化調伏未曾失時。令其增長一切佛法。於菩薩行悉得圓滿。為欲利益一切眾生。神通變化無有休息。譬如光影普現一切。而於三昧寂然不動。
二不礙起用。定散雙行。於中先法後喻。光影普現。寂然無心。隨器虧盈。體無來去。
是為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滅盡三昧智神通。
三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如是十種神通。一切天人不能思議。一切眾生不能思議。一切聲聞一切獨覺及餘一切諸菩薩眾如是皆悉不能思議。此菩薩身業不可思議。語業不可思議。意業不可思議。三昧自在不可思議。智慧境界不可思議。
大文第三總歎勝能。中二。一形劣顯勝。劣不測故。
唯除諸佛及有得此神通菩薩。餘無能說此人功德稱揚讚歎。
二以勝顯勝。謂佛等方測故。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神通。若菩薩摩訶薩住此神通。悉得一切三世無礙智神通。
大文第四結數辨果。
上十通品竟。
十忍品第二十九
初來意者。為答前普光十頂問故。前二已明定通用廣。今此辨其智慧深奧。故次來也。二釋名者。忍謂忍解印可。即智照觀達。寄圓顯十。三宗趣者。智行深奧為宗。為得佛果無礙無盡為趣。然此忍行約位即等覺後心。為斷微細無明。若約圓融。實通五位。寄終極說。體即是智。不同餘宗。忍因智果。雖是一智。隨義別說。二三四五等。諸教不同。今此圓教故說十種。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忍。
四正釋文。文有長行偈頌。前中四一舉數歎勝。二列名顯要。三依名廣釋。四總結其名。今初。
若得此忍。則得到於一切菩薩無礙忍地。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後歎勝。到無礙地。即自分因圓。佛法無礙。即勝進果滿。
何者為十。所謂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燄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
二列名顯要中。初徵數。次列名。後顯要名中。前三約法。後七就喻。三中。初一約教。謂忍於教聲。從境為名。音聲之忍。次一約行。順諸法故。順即是忍。三無生忍者。若約忍無生理。即無生之忍。若約無生之忍。及煩惱不生。則無生即忍。通二釋也。又此三忍。約通相說。前二皆是無生忍之加行。順向無生。後一方契。若約當位。三忍迢然。不應此位方有順無生忍。故順但順理。不是順忍。若爾。何異無生。順忍通順事理。故不同無生。經云。法有亦順知等。又依五忍。位當寂滅。今約三忍明義。故當無生。後七約喻中。並是依主。謂如幻之忍等故。然此七喻。有七家所釋不一。謂光統賢首攝論遠公金剛大品楞伽皆明此喻。初光統云。前四喻。音聲。電即今之影與化喻。順忍。空喻無生。又云幻者。起無起相。焰者境無境相。夢者知無知相。響者聞無聞相。電者住無住相。今既云影。應云現無現相。化者有無有相。空者為無為相。此則能喻局於一相。所喻義通多法。在文雖無。於理無失。次賢首云。觀識如幻想如燄。受如夢。聲如響。行如電。色如化。總觀一切蘊界處等。畢竟空故如虗空也。三若依攝論第五。八喻皆喻依他起性。然並為遣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異。疑有八轉。并後四家互相發明。文繁不錄。今經多同前通。而偈所喻亦有局者。顯義無方故。已釋列名。
此十種忍。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
次顯要。要故同說。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音聲忍。謂聞諸佛所說之法。不驚不怖不畏。深信悟解愛樂趣向。專心憶念修習安住。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音聲忍。
大文第三依名廣釋。即為十段。前七皆三。謂徵起釋義結名。初忍釋中十一句。初句總舉所聞。謂三無性等法。餘顯能聞入法。謂聞無相不驚。以解徧計無所有故。聞無生不怖。以解依他必無生故。聞無性不畏。以解真如無性性故。又釋於真空法聞時不驚越。思時不續怖。修時不定畏。又聞有無所有不驚。聞空無所有故不畏。並如諸般若論說。深信者聞慧之始。悟解者聞慧之終。初信久解故。專心憶念者修慧之初起加行故。修習為終。正明造修。至定根本故。安住者依定發慧證理相應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順忍。謂於諸法思惟觀察。平等無違。隨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