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心境障菩提智故號稠林受生稠林者一剎那際八百生滅同時而起習氣稠林者如經安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皆為地前一分生如來智慧家生頓斷三界麤惑地上漸治習氣如初地明觀世法二地以戒波羅蜜以治欲界惑習三地修四禪八定治上二界惑習四地生如來家五地修世間眾技之門六地出纏智慧已滿七地入利生之方便八地智無功現前九地行成任運十地功圓佛用皆是治習氣方便三聚差別稠林者從三不善根中約有十六種稠林名廣乃八萬四千及無盡十六種者三不善根三毒三株杌三垢三燒害三箭三惡行三遺三縛三所有三熱三惱三諍三熾然三稠林三拘礙總以貪瞋癡為體作種種煩惱名已上三行經明稠林煩惱分四此菩薩如實知眾生心種種相者都言之也所謂雜起相者心所緣雜境界速轉相者生滅無常剎那不住壞不壞相者世間無常是名心取為壞相世間相無成即無有壞真假同此即世間出世間平等相無形質相者如心念空作空無相見無邊際相者作無邊際念想清淨相者如是染淨縛不縛悉如實知乃至無量皆如實知如十二緣中自愛取有已下為壞已上明此位菩薩如實知種種心想相以智能知。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三
音切
曩
(奴朗切)。
吒
(竹加切)。
歎
(他幹切)。
續
(似足切)。
煿
(補各切)。
隙
(豈逆切)。
蟣
(居豈切)。
穬
(古猛切)。
肘
(真友切)。
估
(古音)。
嵐
(盧含切)。
株
(朱音)。
杌
(五骨切)。
迃
(于於二音)。
鎣
(余傾切)。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四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經
唐太原方山長者李通玄造論
唐福州開元寺沙門志寧釐經合論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二
【論】五有四行半經又知諸煩惱種種相者都言之也所謂久遠隨行相者言諸煩惱無有始終恒隨無明所緣行故無邊引起相者由名色以心所緣名色名之為行其心緣境受乃同時心想繫緣識種便熟五蘊十二緣波濤不息名色為境心為受主想行為使末那執識起貪愛瞋癡於本業田中種識種子生諸苗稼約有八萬四千俱生不捨如前已釋眠起一義者眠煩惱者如前七種是起煩惱者現作業十使十纏等是如十使中身見邊見邪見戒見疑見取等六是障見道貪瞋癡慢四是障修道行為雖見道在行數起修道煩惱至三地除見道煩惱六地除七地會佛悲智利眾生行為初地二地以上上十善治欲界惑三地修四禪八定治上二界惑得出三界心故六地三空現前出世智慧悉皆具足故無見道惑七地已去一向處世學佛智悲利生之門如是安立明分法則須當如是初發心者一時具修經云眠起一義相者明體無二性故迷一真智而作多妄者還一體收故與心相應不相應相者心與境合為相應相不與境合而妄緣之是心不相應相隨趣受生而住相因相者如是煩惱生如是住處悉皆知之三界差別相者欲界色界無色界受生報境於中定亂心想所緣皆如實知愛見癡慢如箭深入過患相者明三界受生皆由是四種煩惱作種種煩惱乃至八萬四千者如十使煩惱以五蘊所成一蘊中有百五蘊中有五百以五蘊成五塵五塵中還有五蘊十使以為一百五塵中有五百以蘊為內以塵為外皆意為主意為能緣塵為所緣以此內外各有五百共成一千配七識七千分三世三七二十一二萬一千瞋行多貪行多癡行多等分行者各二萬一千共為八萬四千以約造煩惱業但七識故餘不能為如隨好光明功德品云於色聲香味觸其內具有五百煩惱其外亦有五百煩惱瞋行多者二萬一千貪行多者二萬一千癡行多者二萬一千等分行者二萬一千但有此言亦不配當已上四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如實知種種諸煩惱相分六有五行經明此位菩薩知業種種相分如經云又知業種種相者都言之也所謂善不善無記善不善可知無記者有二種無記一不記善不善及昏沉睡眠是不善無記二三昧正受心境俱亡正智現前但為眾生轉正法輪於其自他無法可記故云無記相有表示無表示相者明有表業者或有業因有表示生即因有前境可見聞覺知由心取彼以成業種或有業種外無表示由心橫念自計成業相與心同生不離相者明業由心起心即是業如鏡中像業所報果是心影像心亡境亡因自性剎那壞而次第集果不失相者明作業由迷自性雖作妄業忽起還亡雖不常繫在前所集果報一一不失自非正智現前諸業便為智用始可脫也有報無報相者三界眾生及二乘并淨土菩薩皆是有報相唯一乘佛果染淨心亡不依果報但為隨眾生樂欲隨物現形似如意摩尼與物同色無自性無他性為本來與一切眾生同其一心任彼心所見達者法自如是非作用往來故受黑黑等眾報相者明無明業中重重作黑業故以智為白以識為黑如田無量相者舉喻明業如田中生種種草木如業田中生種種識種苗芽甚繁稠林故凡聖差別相者明是人業是畜生業是地獄是餓鬼是天業是聲聞是緣覺是淨土菩薩是一乘佛果大悲智業此位菩薩悉能了知現受生後受生相者明懸知三世受生業故乘非乘定不定相者外道所乘及定并三乘出世妄謂出世非出世道業故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及佛果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