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宗。一切眾生位中。俱有因性。如涅槃云。佛性是因而非果。若一乘宗。亦具果法。(如此經文)。
問此菩薩心。不離如來菩提者。似是發菩提心緣菩提為境故云不離。何必即是心之自性。
答若爾。眾生既未發心。未緣菩提為境。不應例觀。彼亦有菩提故。不約所緣也。
△十本末開合別。如大乘同性經云。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如是一切諸法。悉皆流入毗盧舍那智藏大海。(此文約本末分異。仍會末歸本。明一乘三乘差別耳。)此上十證。足為龜鏡。其別教所明。行位因果等相。與彼三乘施設分齊。全別不同。縱無教證。依彼義異。當須分宗。況聖教雲披。像蘭滿目矣。
二該攝門者。一切三乘等。本來悉是彼一乘法。何以故。三乘望一乘。有二門故。謂不異不一。初不異中亦二。一以三即一故不異。二以一乘則三乘故不異。
問若初門三則一者。未知彼三若存若壞。若存。云何唯一。若壞。彼三乘機。更依何法而得進修。
答有四句。一由即一故不待壞。二由即一故不礙存。三由即一故無不壞。四由即一故無可存。由初二義。三乘機得在所依。由後三義。三乘機得入一乘。由四句俱即一故。是故唯一乘。更無餘故。二以一乘即三明不異者。隱顯四句。反上思之。是故。唯有三乘。更無一。(此如同教中辨)二不一者。此即一之三。與即三之一。是非一門也。是即不壞不一而明不異。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門。此中不異是此該攝門也。
三同教者。於中二。初分諸乘。後融本末。初中有六重。一明一乘中曲有七。初約法相交參。以明一乘。謂如三乘中。亦有說因陀羅等。而主伴不具。亦說華藏而不說十等。或一乘中。亦有三乘法相。謂如十眼中有五眼。十通中有六通等。而義理皆別。此即一乘垂於三乘。三乘參於一。二約攝方便。經云。諸有所住皆為一大事故等。三約所歸辨。謂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四就勝界門。則以三中大乘為一乘。以望別教。雖權實有異。同是菩薩所乘。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又云。止息故說二等。此文有二意。一若望上別教。餘二者。即大小二乘也。(如前引也)若望同教。即聲聞等為二也。五約教事深細。如經云。我在靈山等。六約八義意趣。(依攝論如問答中辨)七約十義方便。(如孔目中說)依諸義即三乘等。並名一乘。以隨本宗定故。主伴不具故。是同非別也。二明二乘有三種。一者一乘二乘。名為二乘。(云云)二者大乘小乘。名為二乘。三者聲聞緣覺為二。(初約一乘。次約三乘。後約小乘)三者明三乘。亦有三種。一者一乘三乘小乘名而三乘。二者大乘中乘小乘為三乘。三者大乘小乘中。各有三乘。(准之)四或為四乘。(一一乘三乘為四。二一乘三乘小乘人天為四)五或為五乘。六無量乘。(云云)。
二融本末者。有其二門。一泯權歸實門。(即一乘也)二攬實成權門。(即三乘也)初即不壞權而即泯故。三乘即一。而不礙三。後即不異實而即權故。一乘即三。而無礙一。是故。一三融攝。體無二也。
問若爾。二共齊。如何復說有權實耶。
答義門別故。權實恒在殊。理遍通故。全體無二何。者謂權起必一向賴於實。是故。攬實不失實實顯未必一向藉於權故。泯權權不立。是故。三乘即一。雖具存壞。竟必有盡。一乘即三。雖具隱顯。終恒無盡。由此鎔融。有其四句。一或唯一乘。(謂別教也)或唯一或唯三乘。(如三乘等。以不知一故)亦一亦三。(如同教)或非一非三。如果海。又別說者。三乘一乘各有二種三乘者。一異時三乘。如深密經。初時唯小。第二時大乘。二同時三乘。如第三時。一乘二者。一破異明一。如法華經。二始同終別。如般若說。三近異遠同。如法華說。一乘三者。一存三之一。如深密說。二遮三之一。如法華等。三表體之一。如華嚴等。上來法藏師述。懍師說如法鏡論。(云云)。
元曉師云。所言乘者。略說有二。謂能乘人及所乘法。謂三乘行人。四種聲聞。乃至元性有情。並是能乘人。以皆有佛性故。教理因果。是所乘法。
問理教及因。共運眾生。到薩般若。此事可爾。果理既到究竟之處。云何與共運眾生耶。
答此有數義。一者未來世。有佛果身。冥資眾生。令生善心。如是展轉。重至佛地。如涅槃經云以。現在世煩惱因緣。能斷善根。未來佛性力因緣故。還生善根故。二者當果報佛。現諸應化。化今眾生令得增進。如本業經云。自見己身當果。諸佛摩頂說法故。說眾生乘於果乘。果乘能運因地眾生也。
問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其義云何。
答一開示中。含有四種義。一者用三為一前三乘之教。即為一乘教故。二者將三致一。將彼三乘之人。同致一乘果故。三者會三歸一。會昔所說三乘因果。還歸於本一乘理故。四者破三立一。破彼所執三乘別趣。以立同歸一乘義故。
問用三為一。將三致一。是二未聞。以何為證。
答法華方便品。佛以無數方便。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此義正是用三為一之證也。又言。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