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陳宗旨。揀序流通。若四分中。名舉果勸樂生信者。舉依正果。勸物信樂。是故亦名所信因果。亦名說佛依果會。以從多說故。
二品名者。如來是能現之人。相是所現之法。現通能所。能所合說。體用雙陳。以立其稱。
然如來現相各有五義。以成其十。如來五者。一就理顯。謂法性名如。出障名來。二唯就行。瑜伽云。言無虗妄故名如來。涅槃三十二亦同此說。三理智合說。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正覺第一義諦。故名如來。此與成實大同。四離相說。般若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五融攝說。謂一如無二如。若理若智。若開若合。無不皆如。故名為如。如外無法。來亦即如。如是來者。是真如來。
現相五者。一現面門光相。召十方眾。二現眉間光相。示說法主。三振動剎網。以警羣機。四佛前現華。表說依果。五白毫出眾。表教從佛流。
如是等相。是如來現相品中辨。此故以為名。
三宗趣亦二。一分宗。三分正宗已如上說。四分之宗。即以佛果無邊剎海。具三世間無盡自在。故以為宗。令諸菩薩發生淨信。修行涉求。以之為趣。
二品宗。以光相表示為宗。令上智玄悟為趣。
四釋文。此下二品說法儀式。是當分方便。即分為二。初現相品。為遠方便。後三昧品。為近方便。今初一品大分為六。一眾海同情。二光召有緣。三所召雲奔。四現瑞表說。五稱揚佛德。六結通無窮。今初先以五門料揀諸會請問之殊。一問之有無。二所問法異。三能問人別。四儀式不同。五疑之權實。
初中前二後二。此四有問。中五皆無。
謂初會標果起因故問。第二會尋因至果故問。但因有升降。寄六會以答之。果無差別。第七當會答也。然諸會更有問者。並當會別義。以總收之。或重明於前非大位問。第八會明因果純熟。故須有問。諸行修無礙。六位頓成。故當會答。第九會明稱性因果。故別有問。謂俱入法界。無差別故。亦當會答。四處都有三百一十句問。謂初及第二各四十問。第八二百。第九三十。中本廣本。問則難思。
二所問異者。初兩會問。果廣因略。為成信解故。第八會問。因廣果略。為成行故。第九會問。全同初會。而因舉主佛之因。明因是果因。顯唯證故。
三能問人異者。初及第九。皆同生異生。二眾齊問。以所問法眾同依故。第二會中。唯同生問。以所入位同生勝故。八唯同生。一人自問。以造修之行。各自成故。
四請問儀式。復有二義。一約言念。二約通別。初中請有二種。一言二念。答亦有二。一言答。二示相。交絡相望。應成九句。在文唯四。初會之中具二問答。謂現相品長行念請。供聲言請。初光示法主。現華表義。現眾表教。即示相答。三昧品中以言重請。下之三品亦以言答。第二會唯念請。如來示相答。菩薩言說答。佛心自在。不待興言。佛力殊勝。現相能答。第八會言請言答。此顯菩薩不同佛故。第九會念請示相答。顯以心傳心。唯證相應。離言說故。
二通別者。初後二會別問通答。二八兩會別問別答。又初會亦是別問別答。次文當明。
第五疑之權實者。問諸王菩薩位皆圓極。何得有疑。有云。為眾生疑故。有云。希佛果故。又顯因果懸隔故。然上二解。初權後實。並皆有理。可通餘教。然此經中。若實若權。無非法界之疑。以疑為有力。與所說證。為緣起故。此事舊爾。海印頓現。疑之與答。念念常疑。念念常斷。其猶像模。因模之高。成像之下。因模之下。成像之高。緣起法界。理應爾故。
△次正釋文二。初長行念請二。初舉人標念。
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惟。
謂盡於眾海。皆希佛境。並欲利生。成緣起門。故標同念。
△二云何下正顯問端。有四十句。且分二別。前二十句直爾疑念請。後二十句引例舉法請。準義。二文皆應具舉。互有影略。不欲繁辭。故下偈中更不引例。合二處文。直爾請說。第二會中亦有此二。而引例中問。同此直請。正欲顯於諸佛道同影略之義。
又四十句中。初二十句問果。後十問因。中間十句明化用普周。通問依正染淨因果。前是所求。後是所行。中是所知故。分是舉果。故先問果。據斯義類。亦可分三。今以兩段皆有結請。故但分二。前中亦二。先明疑念。後明結請。今初前十句問德用圓滿。後十句問體相顯著。今初十句。文唯有八。偈有神通及自在二問。世界成就品初答中。亦同此有今文闕者。是或脫漏。或是義含。無能攝取之中攝。此二故。故下法界品中。闕無能攝取。及與神通。唯有自在。故此三事合則可一。開則為三。故出沒不同。
△二正釋文。
云何是諸佛地。
言佛地者。即智德分位。然此經宗通收萬德。故廣則無量。略有十種。如上所引同性經說。然體不出五。謂清淨法界及與四智。以斯五法。攝大覺性。具如佛地經及彼論說。然要唯有二。無所不攝。謂真理妙智。融而無二。是諸佛地。並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為地。此句為總。該攝諸德。下明佛果。皆答斯